快訊

很少會員知道…揭好市多試吃品5大秘密 樣品商曝「最划算嚐鮮時機」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以多元眼光看待養鴨事業的楊政勳。
以多元眼光看待養鴨事業的楊政勳。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聽過逃冬(tô-tang)嗎?」雲林斗六「金池牧場」負責人楊政勳憶起童年,五十六年次的他描述隨父執輩趕鴨的場景,「把大概一、兩千隻左右的鴨子,趕上剛收割完的水稻田,藉著掉在田裡的稻穀餵牠們,也協助農田去除害蟲。」他笑說鴨子們都很聰明,放出去一次,第二天就知道路了。生動言談中,屬於臺灣養鴨的沿路風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歷歷展開。

鴨,是雁形目雁鴨科部分屬的通用名稱,經過長期人工培育與品種改良,育成繁多種類。常見的鴨可概略分有:一、作為配種與產蛋的「菜鴨」;二、臺灣肉鴨最大宗來源的「土番鴨」;三、近年饕客餐桌上的熱門品牌「櫻桃鴨」的原始品種「北京鴨」。四、則是臺灣冬日食補第一鍋的薑母鴨,以「番鴨」作食材,且須為公鴨。

臺灣的番鴨,分有黑羽與白羽兩類;與其他鴨品種不同之處,在於臉部明顯可辨認的紅色肉疣,故市場常以「紅面番鴨」稱呼。楊政勳引領我們走進住屋旁約八甲大的養鴨場,冬日正午陽光熱烈映照上寬闊池塘,世界晶亮、美麗得讓人不敢直視;幾千隻黑羽番鴨臨水池休憩,暖暖晒成懶洋洋的優閒,見人走到身邊也不躲,自顧安穩。

「牠們都不怕人?」我好奇問。「牠們應該要怕才對。」楊政勳自己反倒也懷疑,笑起來聲線開朗,「黑羽公鴨脾氣不好,很兇,爪子很利,常打架。被抓到不是瘀青就是流血。」話說完,就看到兩隻公鴨互相叫囂,一陣騷動後,池上追逐好一會兒。「牠們其實很勇。」看得出這些鴨群在楊政勳夫妻倆的照料下,體態健壯活潑,隻隻活力飽滿。

番鴨的特色在於臉部的紅色肉疣。
番鴨的特色在於臉部的紅色肉疣。

臺灣日常食用鴨肉以土番鴨為大宗。 (照片提供 元進莊)
臺灣日常食用鴨肉以土番鴨為大宗。 (照片提供 元進莊)

番鴨好吃 在於自帶特殊香氣

為什麼製作臺式薑母鴨必須選用公番鴨?楊政勳說明,番鴨相比一般土番鴨肉質緊實、脂肪少,煮湯不會油膩,適合久燉的料理;另外,番鴨肉本身帶著特殊香氣,食感與味覺都與眾不同。「外面店裡吃薑母鴨,一般都會添加麻油,我建議要是有機會,可以試試看不加麻油,可以吃到鴨肉本身自帶的香味。」

臺灣早期飼養的番鴨,以黑羽番鴨為主。公鴨體型約較母鴨大上幾近一倍,薑母鴨專選公番鴨食用,母番鴨或作為肉鴨之用。一九六○年代以來,臺灣陸續自國外引進白羽番鴨品種,經多年配種、選育,生長速度加快,體型、體重普遍也較黑羽番鴨大而重,備受歡迎。

「一般白羽番鴨大約養一百二十天,我們家的黑羽番鴨大概需要養到接近一百八十天左右。」楊政勳說。飼養牛豬雞鴨等動物,「換肉率」是計算養殖成本重要的數據之一。簡言之,必須精確計算,同單位飼料可以讓動物長出(產出)多少肉,一旦過了產肉高峰,繼續投餵則效率不好、加重成本。以肉雞為例,常見大約飼育天數約落在三十多天。

黑羽番鴨野性高,喜歡打架。
黑羽番鴨野性高,喜歡打架。

這時間好長,我們驚嘆。「就是要等到鴨子真正成熟,肉質好,羽毛換得很乾淨,後續脫毛起來不會有那些小絨毛。」楊政勳說明:「養黑羽番鴨,其實各方面風險壓力滿高的。」這也是近年白羽番鴨在商業使用上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楊政勳說,現在飼養黑羽番鴨的鴨場已經不多,除了食用量少之外,羽毛處理不易也是重要問題之一。相較純白羽毛可製作羽絨製品、羽毛球等,黑羽作為其他加工原料使用,市場接受不高,因此經濟價值偏低。處理黑羽毛廢棄,只會更增加成本。

雖說白羽番鴨是現今薑母鴨的主流食材,不過,許多老饕鍾情的,仍舊是記憶中黑羽番鴨的好滋味。

飼育黑羽番鴨的鴨場占地寬闊。
飼育黑羽番鴨的鴨場占地寬闊。

場內也有少數白羽番鴨,主要作為配種之用。
場內也有少數白羽番鴨,主要作為配種之用。

逃冬游牧 土地最美好的養鴨風景

自小跟著父親趕鴨、養鴨的楊政勳,出社會後從事的是服裝業務工作,眼見養鴨處處親力親為的父親年紀漸大,又捨不得將養鴨場出租給他人。「要不要回來幫忙?」楊政勳回想那時候,「家裡的人這樣問我,想想就回來了。回來也滿好。」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要跟著改。」楊政勳口氣俐落的說著接手鴨場工作的想法,「我爸他們是怎麼養的呢?以前的時代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了一些鴨,他們會去屏東那邊山上, 問村民或原住民們有沒有剛出生的小鴨要賣,這家收集幾隻、那家收集幾隻,轉眼組成一大群浩浩蕩蕩上百隻鴨子隊伍。」

趕鴨人與農家合作,吆喝鴨子們趕進已收成的稻田間,由牠們啄食土礫間的穀粒,既省下飼料錢的負擔,同時協助農友們去除害蟲、整地維護。這家結束,明天就換另外一戶。每到新的地方,跟村里長打聲招呼,獲得同意後即放牧鴨子。楊政勳的父親就這樣,從屏東將五、六百隻鴨趕回雲林,一路北返的青年鴨,若途中遇到合適的買主就會售出。這個被稱作「逃冬」的鴨群遊牧,不僅是許多養鴨人家難忘的珍貴經驗,更是臺灣農村時代一頁重要紀錄。後來,田間的農藥漸漸多了,為了鴨群安全,鴨農不再於田間放牧。

楊政勳生動描述童年趕鴨的情景。
楊政勳生動描述童年趕鴨的情景。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羊肉爐、薑母鴨補冬聖品的前身! 1980年代街邊林立的「香肉店」

貓頭鷹無聲飛行的祕密 日本科學家找到運作原理

真鴨出現拜年了!「飛鴨向前衝」搞笑進攻春節

嘉義大學將雞毛分解出有機肥栽植蔬菜 採收送愛育幼院

相關新聞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 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