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南韓N號房事件翻版!小學狼師誘拍近2千部未成年性影像 百人受害

棒球/我真的做到了!陳偉殷術後首戰 回顧641天復健路

碩士畢業「失業半年」做1工作 她曝3優點:還能緩解焦慮

羅浮宮【物:靜物史】展

從左至右:德國藝術家舒特(Thomas Schütte)的玩偶,義大利西元一世紀〈帶關節手臂的女性形象〉,彭萬墀〈蛻變〉,羅浮宮【物】展覽現場   攝影 / 余小蕙
從左至右:德國藝術家舒特(Thomas Schütte)的玩偶,義大利西元一世紀〈帶關節手臂的女性形象〉,彭萬墀〈蛻變〉,羅浮宮【物】展覽現場 攝影 / 余小蕙

台灣畫家彭萬墀與林布蘭、維拉斯奎茲、

戈雅、馬蒂斯等世界大師齊聚一堂

文 / 余小蕙

2022年秋天,巴黎羅浮宮推出重要專題展,由藝術史學者多荷雷亞克(Laurence Bertrand Dorléac)耗時七年籌備的專題展【物】(Les Choses)(展期至2023年1月23日),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70多個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的近170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電影、攝影、裝置等不同媒介,嘗試以嶄新觀點詮釋長期以來在學院派藝術中被視為無足輕重的繪畫體裁——靜物,距離上一次巴黎美術館(1952年橘園美術館)舉辦靜物藝術展已有70年之久。

「靜物」,顧名思義以靜止的物體作為題材,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時代、3500年前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花崗岩石塚上已雕刻了祭祀用斧頭的圖案,歷經希臘、羅馬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十七世紀的黃金時期,甚至二十世紀現代藝術革命的重要時刻,以至今天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靜物藝術總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存續下來,並不斷自我更新。藝術家通過描繪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物,邀請觀者駐足凝視,從欣賞這些平凡無奇、甚至卑微的東西所具有的物質之美中,重新看待世界,領悟生命的啟示與真諦。多荷雷亞克指出,「在這個喋喋不休的世界裡,藝術家邀請我們注視所有緘默和渺小的事物。他們通過賦予事物生與死的形式,述說我們一直以來的故事:我們的眷戀、恐懼、希望、任性、瘋狂。」

這是一項野心勃勃的展覽,分剩餘物;平凡事物的藝術;信仰對象;解放;積累、交換、市場、掠奪;挑選、收藏、分類;虛榮;置身孤獨;人類事物等15個篇章,述說靜物藝術三千多年來的故事。展覽沿著時間順序和主題兩條軸線鋪展開來,但每個環節都兼顧到穿越不同時代與地域的對話;雖然聚焦歐洲,但不時將視野拉至非洲和亞洲,古代與現當代作品之間的呼應與對照,則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這也是一項歐洲繪畫巨匠雲集的大展,德拉圖爾(George de la Tour)、林布蘭(Rembrandt)、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戈雅(Francisco de Goya)、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庫爾培(Gustav Courbet)、馬奈(Edouard Manet) 、梵高(Vincent Van Gogh) 、馬蒂斯(Henri Matisse) 、達利(Salvador Dali)等等。

不論是位於展廳外,以大螢幕播放的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經典電影〈札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中慢動作呈現日常消費品的大爆炸景象,或是第一個展廳陳列了從埃及淺浮雕墓葬品到十七世紀德拉圖爾(George de la Tour)的〈燭光前的瑪德蓮〉,二十世紀美國喜劇演員暨導演基頓(Buster Keaton)的滑稽喜劇和二十世紀下半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收集猶太人的物品,策展人從一開始就明白昭示豐富多樣、跨時空對話的展覽路線。

花鳥魚蟲、蔬菜瓜果、牛羊蝦貝、瓶瓶罐罐、蠟燭、棋盤、骷顱頭、沙漏、樂器、書,一件件的靜物所折射出的是包括宗教、政治、經濟、殖民主義或女性處境等廣闊光譜。藝術家通過所選擇描繪的事物來傳達某種特定的思想、信仰或情感,同時反映其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或社會特徵。若說古代和中古世紀的靜物多半具神聖和信仰崇拜意涵,十六、十七世紀隨著全球正式進入大航海時代,商業貿易和資本主義的興起,甚至在藝術也成為能以金錢交換的消費品時代,藝術家創作的畫面開始出現大量物品,其中不乏各式獵奇蔬果的炫耀與堆積,如18世紀法國靜物畫大師夏爾丹的了無生命的禽鳥,馬奈的蘆筍,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 ) 的蘿蔔,義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朝鮮薊,以諷刺手法將豐富和積累推至極致的莫過於冰島波普藝術家埃羅(Gudmunder Erro)的〈食物風景〉,超市琳瑯滿目的商品鋪天蓋地地塞滿了整個畫面。不論是堆積如山的高麗菜,魚攤上成排成列的魚,肉攤上堆積的生肉,或是桌上豐盛的佳餚美酒,無不在描繪藝術家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們對市場、交換、物質與精神、生與死的感受和思考。

林布蘭〈屠宰牛〉,羅浮宮典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攝影 / Tony Querrec
林布蘭〈屠宰牛〉,羅浮宮典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攝影 / Tony Querrec

錄影技術也提供了重探傳統靜物的機會,英國藝術家強生(Sam Taylor Johnson)快速播放水果從新鮮誘人到逐漸腐敗而霉菌叢生的景象。靜物在呈現豐富多元的同時也提醒觀者:財富、權力與榮耀,一切都轉瞬即逝。策展人多荷雷亞克強調,靜物畫始終傳達了某種神聖感,例如林布蘭1655年描繪被剝了外皮、血淋淋的〈屠宰牛〉,孤零零的懸吊姿勢也令人想到耶穌受難圖。

長期定居法國的台灣藝術家彭萬墀是本次展覽僅有三位東方藝術家之一(另兩位是宋朝錢選的一幅〈石竹花圖〉以及日本藝術家的工藤哲巳的裝置作品),他的作〈蛻變〉由三張創作於1976年的鉛筆素描(每張均為75 x 108 公分)組成,三個畫面呈現一個洋娃娃逐漸消失於大自然中。藝術家通過象徵物質與精神矛盾結合的洋娃娃,乃至消失在自然循環中,邀請觀者冥想生命的稍縱即逝,人與自然的關係。洋娃娃似在影射人的悲劇性存在,然而畫面東方式的大量留白,卻也在召喚生命除了物質形式之外的精神存在。

彭萬墀的作品陳列於展覽的「人類事物」篇章,其他展品包括美國藝術家戈伯(Robert Gober)一條截斷的腿自隔牆橫空出世,上頭佇立一根蠟燭,暗示人的非人化處境;達利令人毛骨悚然的腳鞋;義大利西元一世紀的〈帶關節手臂的女性形象〉;德國藝術家舒特(Thomas Schütte) 頭型怪誕、具政治諷刺意義的玩偶;法國藝術家伯克(Alex Burke)以布料玩偶影射人的物化等等。多荷雷亞克指出寫道,「玩偶的力量極其古老,這個題材讓藝術家得以揭露人與物、主人與玩具之間微乎其微的界線。木偶、自動機、娃娃,富含神奇、性、諷刺和詩性意義。它們指涉了秘密的衝動、拜物,以及失去、衛生主義、機器非人道化和女性處境。」

梵高〈梵高在亞爾勒的房間〉,奧塞美術館典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攝影 / Hervé Lewandowski
梵高〈梵高在亞爾勒的房間〉,奧塞美術館典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攝影 / Hervé Lewandowski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展覽,策展人藉畫冊強調跨領域視角,除了藝術史,邀請了260位作者,包括哲學家、小說家、詩人、經濟學家、人類學者、社會學家,甚至廚師、設計師,共同探索「物」的藝術。

2023年1月號 No.216
2023年1月號 No.216

延伸閱讀

花蓮失親少女成美甲冠軍 台灣待用課程協助傳愛

藝術家開告Stable與Midjourney等AI創作工具 但訴狀「太遜」遭譏不如請ChatGPT寫

土木工程與藝術相遇 義守大學生化身壁畫師彩繪校園

旅人遇見藝術 徜徉台東藍

相關新聞

藍是一種想念 也是一份堅持

12月中段,他從上海飛抵台北。停留的時間不到一星期。短短的時間,為的只是在耿畫廊一項有別於過去在畫廊一層主展廳的大陣仗展覽。這項名為【蘇笑柏的藍】欣賞展,籌備時間一點也不匆促,發想時間極長。問題是,疫情三年,人;見面都難,更何況是國際之間的運輸事務,尤其都難以照表操課。展覽作品的運抵時程,完全都脫了序,也完全令人沒有脾氣。因此,這個屬於微型【蘇笑柏的藍】展覽,自然就顯得低調許多。

羅浮宮【物:靜物史】展

2022年秋天,巴黎羅浮宮推出重要專題展,由藝術史學者多荷雷亞克(Laurence Bertrand Dorléac)耗時七年籌備的專題展【物】(Les Choses)(展期至2023年1月23日),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70多個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的近170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電影、攝影、裝置等不同媒介,嘗試以嶄新觀點詮釋長期以來在學院派藝術中被視為無足輕重的繪畫體裁——靜物,距離上一次巴黎美術館(1952年橘園美術館)舉辦靜物藝術展已有70年之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