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抗議陸啟用M503銜接航線 美反對片面改變現狀促雙方對話

輝達重挫10% 那指大跌319點、台積電ADR再跌逾3%連六黑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不分類 即時 要聞 運動 全球 社會 地方 產經 股市 生活 文教 評論 兩岸 Oops 旅遊 雜誌

麥凱萊將接掌芝加哥交響樂團

芝加哥交響樂團協會(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ssociation)宣布,該團董事會一致同意,任命芬蘭指揮麥凱萊(Klaus Mäkelä)為其133年團史中的第十一任音樂總監,並馬上受聘為準音樂總監,於2024-25樂季負責兩週的預訂音樂會,曲目包括馬勒交響曲,以及與駐團鋼琴家特里弗諾夫(Daniil Trifonov)合作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51 雜誌

聖體藏著歌?《最後的晚餐》自帶安魂曲

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以耶穌被捕前與十二門徒告別的一餐為主題,描繪了十五世紀基督教世界對這個核心事件的定位與看法,無疑是繪畫史上的極致之一。

30 雜誌

努力一甲子 美國青年管弦樂團下臺鞠躬

美國青年管弦樂團(American Youth Symphony)宣布停止營運,讓當地習樂者失去了一道從學涯轉入職涯的重要橋樑。

26 雜誌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19 雜誌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15 雜誌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12 雜誌

大手又多指、團員變觀眾 昆士蘭交響樂團AI繪圖廣告惹議

2月22日,澳洲昆士蘭交響樂團(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在Facebook頁面上貼出一則音樂會宣傳文,說著「週六想要點什麼不一樣的嗎?來看管弦樂團演出吧」,而配圖讓人一眼看去,似乎就是一對情侶在音樂廳前排座位互相輕撫的恩愛情景。但定睛細顧,便會發現「案情似乎並不單純」:兩人的指頭不但數量太多,還大得驚人;怪異的光線把他們的臉色搞得像蠟像;女生穿紗沒問題,但除了腿上放著一個不明為何的大方塊,如果再把目光移到男方身上,還會發現他身上穿的,竟然是燕尾服與紗紡混搭?

9 雜誌

沙隆年不願續約 舊金山交響樂團團員叫板團方

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音樂總監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宣布,將於2024-25樂季合約到期時離開現職,並直言自己與理事會對於組織的未來沒有共識。

4 雜誌

加一個音要兩年 約翰.凱吉超慢鍵盤曲639年版本改變和弦

上個月,美國當代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鍵盤作品《Organ2/ASLSP》(As Slow as Possible)正在德國Halberstadt St. Burchardi教堂演奏的超長版本,迎來更換和弦的時刻,2024年2月5日也因此成了當代音樂史上值得紀錄的一天。

4 雜誌

擊樂魔力對話 朱宗慶打擊樂團驚豔首訪紐西蘭

紐西蘭時間3月16日晚間,隨著朱宗慶打擊樂團最後一首曲目的鼓棒琴槌落下,奧克蘭市政廳(Auckland Town Hall)演奏大廳(Great Hall)立刻爆出熱烈掌聲,滿場觀眾不斷喝采,久久不能散去,也證明來自臺灣的熱情,初次傳遞至南半球島國紐西蘭,同為面向海洋的島國情誼,也在無形的擊聲中緊緊相連。

1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