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麥肯錫調查顯示,2023 73% 消費者用手機或網路支付,高於 2019  46%,人們也更願意用 Apple PayGoogle Pay 等行動支付。富比士顧問 2023 年調查顯示,超過 53% 美國人表示使用數位錢包頻率高於傳統支付。 

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無摩擦支付教授指出,支付方式越順暢,人們花錢就越多,因便利性讓人們更輕鬆享受購物,消除買東西付款的不便處,這種數位支付就稱為無摩擦支付。

無摩擦支付促進非理性消費

以前研究就發現,信用卡會增加支出,因人們無法立即看到銀行帳戶金額減少,無法真實認知到花多少錢,無摩擦支付進一步擴展,讓人們更難理解按一下按鈕,或刷一下手機就代表花錢。

研究顯示,手機支付花錢速度比信用卡更快,平均 29 秒,信用卡還要 40 秒。 人們行動設備使用率提高,信用卡交易金額就增加 9.4%,交易頻率也增加 10.7%

無摩擦支付增加開銷的原因,一部分是心理帳戶概念。新支付通常會在腦中增加新心理帳戶,感覺有個需填滿的新支出桶,最後導致超支。

專家解釋,花錢和省錢選擇往往非理性,如用路上撿到的 100 美元揮霍,同時節省薪資每分錢,或透過各種支付購物,會在同件商品花更多錢。

經濟學家表示,「先買後付」或 Apple Pay 等都視為單獨帳戶,造成新支出。以往研究就發現,消費者舊信用卡消費行為不變,但收到新卡就會揮霍,比沒有新卡的人多消費 26% 

總而言之,易用性減少花錢心理影響,導致更頻繁和盲目消費。除了非理性心理帳戶,另一個原因是數位支付系統興起,造成不同選項的分散世界,人們很難追蹤所有花錢管道。

專家表示,消費者經常因支付方式太多,而忘記自己哪邊有支出。研究發現,要求消費者估計每月 Uber 等乘車共享應用程式花了多少錢,正確答案通常是估算的兩倍。

要如何找回消費理性?專家建議,不使用無摩擦支付、開啟付款通知、設定支出上限並設定提醒、設立財務目標,最後是延遲滿足,購買前留些時間暫停或冷靜。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影/釣魚簡訊騙全台牟利67萬 台中警破詐欺集團逮6人

貓咪抗拒洗澡、聽到吹風機就逃怎麼辦?專家教「佛系減敏法」讓洗貓現場不再失控

焦糖哥哥終於向Apple道歉了 網友不埋單要求刪文

焦糖哥哥終於向Apple道歉了 網友不埋單要求刪文

相關新聞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數位閱讀不如紙本 研究找到神經科學證據

教科書和紙本閱讀被螢幕取代,然而紙本閱讀的好處過去有很多研究證實,最新以色列研究再度發現,與螢幕閱讀相比,紙本閱讀時大腦與注意力和認知參與相關部分更活躍,代表紙本可能更有利兒童集中注意力。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