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線狀對流發展中!閃電訊號每分鐘600次 午後南部注意強降雨、雷擊

NBA/羅素還是八村壘?漢姆痛批某湖人先發連10場烙賽

百名警力進校園抓學生!專訪紐約哥大博士現場觀察

改變 從更新自我品牌開始

【文/鄧嘉玲】

職場人士在申請工作或要求晉升時,有良好自我品牌,能大幅提升成功機率。尤其在今日,網路搜尋和社群媒體擴增了潛在受眾,更應該好好規畫,運用新工具來打造個人品牌。

就像打造企業品牌,你首先要深思自己長期的願景是什麼。你希望帶給人們什麼影響、展現什麼價值觀?接著,盤點自己目前有的品牌資產為何,包括教育背景、專業成就、社會關係等。然後,精煉出你的品牌故事;通常是讓你感到最有活力的生動故事。當然,也要好好善用新管道,像是社群媒體上的個人檔案,或自己製作的podcast、影片等。最後,定期檢視自我品牌,不要忘記,建立個人品牌是持續的過程(見〈七大步驟打造專屬個人品牌〉)。

過去對於什麼是好創新、好策略的定義,在今日,可能都得重新思考。

在創新的領域裡,20年來,「破壞」(disruption)成為創新的近義詞,企業要創新、成長,似乎非得破壞原有的產業,這讓既有業者受到很大傷害,例如,亞馬遜破壞了書商和零售商,導致90萬個工作消失。暢銷財經書《藍海策略》作者金偉燦和莫伯尼提出「非破壞式」創新,它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創造新產業、新工作和有獲利的成長,卻不會造成社會傷害。以眾籌平台Kickstarter為例,它為創意專案進行線上籌資,十年內為16萬個構想募集了43億美元的資金,讓這些構想得以實現,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共榮(見〈「非破壞式」的創新〉)。

如今,也是思考過去的策略思維是否該改變的時刻。這是緣於數位創新縮短了策略更新的時程,加以氣候變遷、地緣衝突增加未來的不確定性;過去企業費盡心力,要打造一個契合自己的策略,現在反而要創造多元的選項,以肆應各項變局。例如,建立生態系,便能藉著其中成員的能力來增加自己的選項。企業應突破對策略的固有假設(見〈多元選擇打通競爭優勢〉)。

現代領導人需要更賦權、包容的領導模式,才能應付當前複雜而多元的問題。然而,領導風格不是一夕間就能改變,領導人要有心理準備,它需要像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經歷十年試煉,才回到故鄉一般的旅程。旅程中,要先反思自己需要的改變;然後進入各種試煉;最後才能建立賦權的領導風格(見〈展開領導力轉型之旅〉)。

本期報導deya這個台灣品牌,它以環保創新、多元機能為主要訴求,包括使用海洋裡的回收廢棄塑膠垃圾為原料,循環再利用,得到國內外許多獎項,是循環經濟下值得參考的典範。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5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打亮個人品牌

延伸閱讀

晉升新手爸爸 演藝圈眾男神幸福啦

【Daily Podcast】德州兩起死亡悲劇:汽車衝撞人群、達拉斯商場槍擊案/英國讀報:查爾斯三世加冕的各報頭版

AV女優突爆「我還是處女」 曝光拍性愛影片秘辛

【Daily Podcast】英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儀式預計流程/無人機襲擊事件後,俄羅斯會升級戰爭嗎?

相關新聞

左岸遠方/災難政治學 台灣人「大細心」?

近期中國大陸與日本接連發生大地震,前者在甘肅6.2級,後者在能登7.4級。按理說,對於同處在地震帶上的台灣來說,應該都能感同身受,與災區同理共感。不過PTT上有一篇留言爆量的文章,作者問「同樣是地震,是不是反映台灣人對中國有歧視,否則怎只關心日本地震?」恰恰觸碰到了台灣社會心中敏感的神經。

你的人才策略有何盲點?

如果問領導人,組織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關鍵是什麼?相信答案一致是「人才」。然而在人才的選用育留上,組織還是忽略了一些面向。

供應鏈碳盤查元年 台中精機跑出第一棒

「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各企業不能再將節能減碳視為「非緊急事務」。台中精機在工具機產業領跑,號召供應鏈上下游共同零碳轉型,應如何做呢?

開會是你被看見的舞台

開會,是上班族每日工作中最稀鬆平常的活動。因此絕大多數人一定認為,開會是工作中的日常小事。但你有沒有算過自己每天開幾個會呢?如果你知道,你超過一半的上班時間都用在開會上,應該就不會認為開會是一件小事了。

改變 從更新自我品牌開始

職場人士在申請工作或要求晉升時,有良好自我品牌,能大幅提升成功機率。尤其在今日,網路搜尋和社群媒體擴增了潛在受眾,更應該好好規畫,運用新工具來打造個人品牌。

打造綠色供應鏈 「deya」裝滿台灣環保力!

是什麼樣的袋子,能引起Gucci這類國際品牌的注意及合作?就是「deya」。這個品牌名稱正好是台語發音的「袋子」,卻一點也不「俗」,而是活用回收資源製成產品,以台灣的環保實力打通國際市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