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以官員爆料:美首度喊卡軍援以色列 疑憂心內唐亞胡堅決攻拉法

茵聲「信用不良」卡片全被停 自曝原因:感覺超差

數據揭真相!桃園半個月停電20次 蘇俊賓直指台電系統性問題:絕非個案

《豐年》創刊於民國40年,是第一份深入農村的重要刊物,為國內農業產銷技術權威刊物。時至今日,依然伴隨農友,遵循「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期望與農友們一同努力,開創台灣農業新風貌。

豐年

追蹤
《豐年》創刊於民國40年,是第一份深入農村的重要刊物,為國內農業產銷技術權威刊物。時至今日,依然伴隨農友,遵循「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期望與農友們一同努力,開創台灣農業新風貌。
45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勝利還是失敗,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這不僅是劉萬天的航海經驗談,更是他的人生哲學。

出身澎湖將軍澳嶼 引領延繩釣船隊航向大海 最懂討海人的船東──劉萬天

出身澎湖將軍澳嶼 引領延繩釣船隊航向大海 最懂討海人的船東──劉萬天

109 雜誌
剛退休的觀察員師家璧回到前鎮漁港,默默奉獻為臺籍遠洋漁船值勤是他的驕傲。

半生孤懸遠洋 大船為家──師家璧

半生孤懸遠洋 大船為家──師家璧

112 雜誌
漁船監控系統(VMS)是目前最具成本效益、最有效的漁業管理工具之一。

臺灣遠洋漁業轉骨 對外漁協全力補給 肩負養護使命 海上觀察員守望海洋資源

臺灣遠洋漁業轉骨 對外漁協全力補給 肩負養護使命 海上觀察員守望海洋資源

98 雜誌
於中西太平洋航行的美式單船圍網漁船,漁船噸數為目前最大1,983噸,單船船員人數...

臺灣遠洋漁業公會三巨頭 新年海上展望 配額緊縮、高額入漁費、外銷通路受阻 業者期待解方

臺灣遠洋漁業公會三巨頭 新年海上展望 配額緊縮、高額入漁費、外銷通路受阻 業者期待解方

232 雜誌
高雄市前鎮漁港內除了遠洋捕撈業外,舉凡冷凍、補給、修船、加油,周邊一應聚全,涵蓋...

前鎮漁港首度更新 奠基漁業百年榮景 全面活化整建 帶動臺灣漁業華麗轉型

前鎮漁港首度更新 奠基漁業百年榮景 全面活化整建 帶動臺灣漁業華麗轉型

305 雜誌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屬...

信豐農場六級化經營 打造完整臺灣紅藜產銷鏈 期盼輸銷歐美日 展現臺灣紅藜風采

信豐農場六級化經營 打造完整臺灣紅藜產銷鏈 期盼輸銷歐美日 展現臺灣紅藜風采

51 雜誌
林志忠與兩位部落Ina(魯凱語中的母親)在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堤防河岸地的小米田進...

栽回大武山下的 小米生態系 田野調查家攜手部落青年 復興返穀文化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大豪雨,重創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的部落產業與生活場域。為了重建家園,三村的居民遷至位於瑪家鄉北葉村的瑪家農場,將山林環繞的新部落命名為「禮納里」(Rinari),禮納里含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在此地匯聚了新的希望,重新出發。包括田野調查家林志忠與在地部落青年所組成的「深活共構」文化工作室,為了推廣原民文化、建立和諧生態圈而共同努力。

103 雜誌
以斯馬哈散農莊主人邱曉徵講起油芒,如同照顧自己小孩一般,眼神藏不住的開心。

以斯馬哈散農莊 復育傳統作物 布農五穀找回原民語言與文化

11月底,以斯馬哈散農莊的油芒田已採收完畢,旁邊綠中帶紅的低矮植物,是剛種不久的紅藜。在這片1.8公頃的農莊中,種植著布農族過去慣常食用的五穀;1942年族人被迫從高山遷移平地時,僅攜帶小米下山,其他穀物已不復見。抱著復耕原民作物的心情,農莊主人邱曉徵(Banu Ismahasan)先種植小米,2014年開始種植紅藜,他邊上課、邊尋找其他原民作物,至今已成功復育紅藜、稷、龍爪稷、油芒。

58 雜誌
臺東農改場長年支持原鄉農業的發展,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陳信言(右)、作物環境課副...

「找回原力」在臺東 從部落文化核心支持原鄉永續農業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在臺東地區共有7族(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雅美族、排灣族、魯凱族、噶瑪蘭族),占臺東縣三分之一的人口,近8萬人。臺東地區原民族群多元、傳統物產豐饒,原鄉發展向來是臺東農改場努力方向。2022年開始,臺東農改場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計畫」,投入原民作物的知識傳承、栽培技術、產業串聯、資料建立與推廣等工作,推動原鄉兼顧「三生共好」的永續農產發展模式,保留部落農耕文化,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85 雜誌
帶領學生參與魯凱族豐收祭為USR計畫中的一環,豐收祭當天,各部落攜帶當季、當年作...

霧臺小米回家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 中山大學USR計畫讓魯凱傳統農耕文化「醒來」

霧臺鄉魯凱族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於2020年開始推動USR種子型與萌芽型計畫,帶領學生深入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的谷川、神山與霧臺部落,學習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並於休耕地進行小米混作栽培。巴清雄說,與2011年他負責的「小米回家」行動相比,中山大學USR計畫有一套完整規畫,能夠將學校與部落整體的力量有效整合,在原住民族傳統農業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的情況下,開創小米復耕與保種新希望。

57 雜誌
東片社區入口的客家獅雕像,手中捧著鳳梨、蓮霧、釋迦等蔬果,展現農產豐碩的客庄風貌...

打造閃耀寶石村─內埔東片社區 團結向心 共創農村永續新生命

經國道3號下長治交流道,轉向綠意盎然的屏40-1鄉道,早晨清新的空氣裡,飄逸紅蔥頭入鍋煸炸時的辛香,交雜著可可經曝曬後所散發的酸甜氣息,與巷弄裡熱情招呼的濃濃四縣腔,這是專屬內埔的風土人情味。手捧豐碩農產、笑容迎人的客家獅,是識別東片村入口的歡迎意象,沿鄉間小路漫行,清澈溝渠裡魚群悠遊,田園裡的農家勤於耕作,伴隨活動中心裡傳出陣陣的歡笑聲,處處散發「寶石村」閃耀的魅力與活力。

213 雜誌
林裕彬整合校內資源技術建構智慧溫室,希望為臺灣農業科技技術的發展盡一分心力,同時...

跨領域科技研發結晶 臺大智慧溫室 攜手朝向「機智的農民生活」

面對極端氣候的影響,穩固的溫網室設施能有效提升作物栽培成效,並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害。此外,根據世界銀行(word bank)資料顯示,全球智慧農業之市場發展趨勢自2013年起逐年攀升。國立臺灣大學掌握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在校內打造全方位智慧節能溫室。推動者之一,同時也是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的林裕彬分享未來展望:「『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希望,在烈日炎炎下揮灑汗水是農業的過去式;未來每個農民都是高科技農夫,運用智慧化與自動化設備節省時間、金錢與人力,實現精準栽培。」

162 雜誌
富春山農場共8公頃的網室中,有市面常見的「台農2號」木瓜,以及產量少但甜度高的「...

木瓜爸爸陳文億 智慧網室嚴守品質 省工機具精簡管理 國際認證輸銷日本

臺南高鐵站的不遠處,富春山農場共計8公頃的網室皆種植木瓜。返鄉投入網室木瓜園的栽培12年,農場主人陳文億不僅堅持單一作物,更主動和農業改良場合作,於田間導入智慧化管理模式與省工機具,精進栽培作業;同時取得產銷履歷驗證,連續5年通過國際高標準的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穩定、高品質的生產,讓陳文億成功拓展大型銷售通路如全聯、SOGO等,更順利打進國外市場,將木瓜外銷日本。

129 雜誌
三欣園藝創辦人曾明進以文心蘭為農業事業起點,持續投入設施精準農業,第二代曾穎榆已...

一坪溫室造價10萬 精準農業標竿三欣園藝 以文心蘭王國為起點 搶攻國內30億元生菜市場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6月到9月,全球平均月均溫都突破高溫紀錄,氣候變遷惡化愈趨嚴重;而根據我國國發會研究推估,2035年臺灣或將成為全球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臺灣農業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會是氣候逆境以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這兩大困境的挑戰;而對於提升農業產值,反季節生產、穩定供貨這兩項要素,可謂顛撲不破的法門。要解決兩大困境、並藉由兩大要素持續發展農業,精準農業、智慧溫室正是可行之道,位於農業大鎮的雲林及嘉義縣,三欣園藝在國內智慧溫室建構者皆展公司支援下,正在打造國內精準農業的典範。

308 雜誌
鍠麟機械公司總經理洪福良協助彰化田尾「金昌園藝」建置智慧溫室,觀葉植物栽培可實現...

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 創造農業新利基 智慧溫室落地推廣 農村網路建設仍需補足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設施栽培加上智慧化是未來農業顯學嗎?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153 雜誌
走進農生種子行,種子種類琳瑯滿目,老闆娘廖麗華從栽培時令到種子應用都能一一解說;...

從通路端逆流而上 百年農生種子行 農民排隊買高麗菜種子 不僅是追憶

車子經過臺灣中部重要的溪湖果菜市場,轉進一旁英山街,放眼望去資材行、農藥行、種子行比鄰而居,其中「農生種子行」已經傳承百年,過去曾引進風靡半個臺灣的日本蔬菜種子,整個中南部甚至臺東都有客戶搭火車來買種子,如今更從末端通路商逆向發展,在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培育出自家高麗菜品種「雪翠」。

202 雜誌
嘉義是國內番茄栽培最大產區,育苗場供應蔬菜種苗以番茄為大宗,育苗場在導入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場 掀小番茄栽培風潮 做農業「服務業」 建構標準場域「幫農民賺錢」

「上盛育苗場」場主侯嘉靖認為:「育苗業就是服務業。」種苗產業分工精細,農民栽培蔬果,不像民眾從事家庭園藝、直接到花市或農業資材行買小包裝種子種植,而是由專業育種、採種的上游種子商將種子賣給中游育苗業者,育苗業者做育苗的代工服務,再提供育成種苗給農民栽培。「育家種苗場」場主呂育家則表示,種苗透過嫁接可提升抗病力及環境適應性,氣候變遷下作物栽培受到環境的挑戰愈來愈大,農業要穩定生產,嫁接育苗場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

236 雜誌

「播下種子 滿足需求」 世界蔬菜種原在臺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與臺灣業者攜手互惠

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簡稱亞蔬)坐落於臺南善化的廣袤農田中,其使命在培育優良的蔬菜品種,提升蔬菜的生產和採收後技術,以協助開發中國家,今年正式營運50週年。由於協助範圍並不局限亞洲,原名「亞洲蔬菜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亞蔬2008年正式改名「世界蔬菜中心」,自2017年始,亞蔬與亞太種子協會(The Asia and Pacific Seed Association, APSA)重啟合作,共組蔬菜育種聯盟,為國內外育種研發導入更多資源。巧的是,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今年也成立30週年,在臺灣的兩大種原庫以不同的角色為臺灣農業留下種子、播下種子。

103 雜誌
欣樺種苗創辦人施辰東信步於自家溫室中,他說,留下種子、好的品種給下一代,就是最高...

欣樺種苗:種下去 後面的產值是50倍 兢兢業業30年 「沒有種子就沒有農業」

位於臺南安南,欣樺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欣樺種苗)成立於1993年,為銷售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F1雜交種子為主的研發型育種公司。欣樺種苗前身為瑞農採種場,接受日本委託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採種業務20餘年,創辦人施辰東多年來投入品種選育工作,一為傳承父業,二為價值理念,認為蔬果品種的優良與否,為農民生產與收益的重要關鍵。而今兒子們持續投入,大兒子施任青負責十字花科的品種選育,小兒子施宏誠則負責茄科與葫蘆科的育種,分頭行事不分家,也體認種子業對農業生產責任重大:「若臺灣沒有種苗業,就只能從國外進口種子,種子價格就掌握在別人手中。」

178 雜誌
農友種苗研發長張佳惠指出,為保持核心競爭力、不讓研發成果外流,農友種苗的品種研育...

品種銷售海內外 業界龍頭「農友種苗」 研發力根留臺灣 亞熱帶氣候成育種優勢

在炎熱的夏季,廣受民眾喜愛的紅肉大西瓜,是「農友種苗」公司的品種「華寶」;秋冬吃7-ELEVEN關東煮所用的蘿蔔,也是農友種苗的品種「永祥」。還有著名的「玉女」小番茄,以及近年以「嘉義極光」商標行銷一炮而紅的脆質哈密瓜「卡蜜拉」,都是農友種苗研育的品種,國人的日常飲食幾乎離不開農友種苗,到了國外也可能吃到農友種苗育種的小番茄、西瓜等蔬果,它正是公認的國內種苗業界龍頭。

121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