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11、12日登場試場分配表今公布 7月10日下午開放看考場
參選台北市長定案? 陳時中未否認:有機會再回答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女性如何做好退休理財規畫? 專家建議:以「長期投資」提升長期報酬率
聯合國2015年推出SDGs 17項永續發展目標,帶動全球企業全面迎向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永續發展,而其中一項倡議目標,強調性別平等,增強婦女職能及發展。
用殖利率評估金融股買進時機 「2指標」推估金融機構股利表現
近年來,金融股先因高殖利率、低股價,成為最受國人青睞的投資標的;去年下半年,又因受惠升息題材,金融股更加吸金,連法人、ETF的投資組合都見金融股占比不斷升高。
不確定性加劇 依4情境調整投資配置
當前全球總體經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主因為來自通膨的壓力,而距離聯準會面臨前一波高通膨的壓力已經是40年前的事,隨著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逐漸成為過去,如何引導經濟軟著陸將是一大考驗。
跟「水」有關真是個大麻煩 避免買到漏水屋 該注意哪些細節?
梅雨季節到,看屋最剛好!房屋漏水問題一直是國人房地產消費糾紛最主要的原因。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第1季仲介市場中,房地產糾紛案件共有267件,其中漏水問題就有61件,占整體22.8%,是引起糾紛最主要的原因。
靠2步驟抄底 成功賺大波段
加權指數從2022年1月5日的1萬8,619點開始進入修正,一波波下跌,到了2022年5月12日,一共跌掉了3,003點。投資人都在問:到底跌夠了沒?可以開始抄底了嗎?擁有「K線捕手」稱號的楊忠憲說,從黃金切割率、型態滿足點,以及上升趨勢線來綜合判斷,最快可能在1萬2,300點,最差的狀況下則要跌到1萬1,000點,空頭才會落底,提醒投資人不要急著摸底。
如何判斷科技股止跌進場點?
從去年11月高點至今,作為科技股績效指標的那斯達克指數已經下跌逾25%(截至2022年5月17日),不僅在技術上已經符合熊市定義,延續時間甚至已經達到半年,上次科技股要見到這麼長且深的跌勢,已經要回溯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期。科技股到底何時才能止跌?統一NYSE FANG+ ETF經理人袁永騰指出,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是最關鍵指標,「當10年期公債殖利率趨穩,科技股估值才有修復機會」。
委賣房屋當心假斡旋、真砍價
房地產總價高昂,若沒有特殊原因,否則一生買賣房屋的次數寥寥可數,也因為經驗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吃虧,像是買到瑕疵屋,或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託售房屋。該怎麼避免掉入交易陷阱?若遇到交易糾紛又該怎麼討公道?
善用3帳戶 建立完整退休保障
隨著後疫情的經濟逐漸復甦,全球面臨的通膨壓力愈來愈大,美國聯準會(Fed)今年3月份宣布調高利率1碼,各家研究機構預測2024年前都將持續升息,台灣央行也宣布跟進,是台灣暌違10年後再度啟動升息。
掌握售屋4步驟 交易過程更順利
近幾年,房市的交易量已站穩30萬棟,買房的人多、賣房的人自然也不少,尤其房價回到歷史的高水位,加上今年邁入升息循環,屋主房貸負擔將隨之增加,因此,市場上便出現了更多「逢高出場」的聲音。
全球加速減碳排 能源效率投資前景佳
俄烏衝突爆發後,兩國的對外貿易幾乎全數中斷,但天然氣輸送至今卻未受到戰火影響,這說明了能源在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性。歐洲各國政府在尚未找到足以取代俄羅斯天然氣的前提下,在能源方面,與俄羅斯至今仍存在極高的依存度。但也因此加速了歐洲各國政府實現能源更加獨立的目標,而這也意味著將需要對再生能源進行更大的投資。
公用事業今年總報酬可望逾8%
戰爭、通膨、疫情,今年投資市場紛擾不斷,在不確定性升高下,如果想降低波動、賺取穩定報酬率,投資人可以考慮選擇布局公用事業。富蘭克林公用事業基金經理人約翰.柯利(John Kohli)預期,如果評價維持穩定,今年公用事業總報酬率可望有7.8%~8.8%的水準。
從財報關鍵數字 篩出成長好股
「財報不是落後指標,而是未來收益的折現!」散戶贏家林昇靠著檢視財報,不只讓他躲掉地雷股,還讓他找到會漲的標的,即使今年第1季大盤不好,他仍然靠著財報挖出好股票,讓他直呼,「財報真是投資人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
買對主流股 高檔也能順勢賺
經常在財經節目解析當前政經趨勢的知名評論家黃世聰,私底下其實也是位股市高手;投資經歷長達20多年的他,在新書《抓住強勢股打造股市印鈔機》當中透露,早年他曾將10幾萬元本金滾成約200萬元,後來遇到2000年網路泡沫,又縮水成50萬~60萬元。進入媒體集團工作後,開始大量涉獵總體經濟、基本面、技術分析,經歷不斷修正後,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強勢股投資法。
68%民眾支持開放勞退自選
2022年3月,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發布最新「勞工退休金改革民調」,發現有高達68.4%勞工支持開放勞工自行選擇投資標的;39歲以下的勞工,有88%表態力挺開放「勞退自選」;若開放自選,逾56%勞工願意額外增加自提、自己選擇投資標的,勞工年紀愈輕,願意自己投資的比率愈高,顯示開放「勞退自選」是大多數勞工期待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