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晴朗熱爆高溫飆35度以上 吳德榮:周五轉冬天至少溼冷3天

退伍男與家人鬧翻遠走他鄉 2年後教召找嘸人成通緝犯

一句武統 風聲鶴唳 國人開啟「自我言論審查」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韌性因應地緣政治地震衝擊

最近地震衝擊台灣,引起全世界關注,焦點包括對供應鏈影響,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雖然地震強度是九二一以來之最,但死傷人數不多,說明台灣有堅強韌性與防禦能力,對於如何因應危機已有經驗,贏得國外高度肯定。

但相對於自然災害,西方對台灣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就沒有這麼肯定。最近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訪台,乃上任一年第五次造訪。原因並非由於馬英九前總統訪問大陸,而是「習拜通話」後,中美高層互動升溫;美國不希望台灣在這個節骨眼,變成麻煩製造者,但也要安撫台灣,表示對台支持不變。

習近平對拜登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希望美方積極以行動表態不支持台獨,這是合作前提。美國有聽進去,施壓蔡政府取消金門實彈射擊軍演;引線拆除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落實兩國元首共識,中國商務部代表也訪美出席副部長級會議。

在中東戰爭失控當下,中美關係維持至關重要,不容有任何閃失。除兩岸關係外,還牽動到美國亞太區域布局。近期美國指派日本通谷立言擔任下一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說明日本未來在美台間重要性。美國除了在科技上圍堵中國,更以「澳英美三方安全伙伴關係」(AUKUS)擴張到台海,未來再納入日本,代表對中策略軟硬兼施,誰說情勢不緊張?

習近平在此時主動邀請馬英九訪陸,希望緩和兩岸緊張關係、維持台海和平。目前台灣政黨無人能與大陸對話、而不被貼上標籤;馬與其說代表國民黨,更多是其個人。重點不在於馬的身分,而是大陸對馬民族情懷及堅持九二共識的肯定,美國務院也肯定馬習會有助改善兩岸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五二○演說非常關鍵,必須能看懂大勢。美國目前不希望和中國起衝突,大陸也對美友善、同時對台遞出橄欖枝,因此台灣必須對陸表達「善意」。這對賴清德來說很難,不符合其原則;如過度堅持主權尊嚴,將定調未來政策,離和平漸行漸遠。如何內外平衡、長短兼顧,非常困難。

台灣處在地緣政治地震帶中心,除兩岸議題外,另外關鍵就是半導體。習近平對拜登表示,若美方執意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不會坐視不管。近期晶片功能大幅提升,美國進一步限制對中出口,中美AI差距有可能拉開,關鍵在台灣。中國的籌碼就是市場,如果中美台不能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大陸不會坐以待斃,權衡輕重後會出手,這是目前最尖銳的訊號。

大陸的機會,在於川普上台和中東戰局。去年舊金山會晤上,習近平提兩岸「和平統一」,美國支持和平、不同意統一,關鍵在於代價。川普是談判高手,懂得利益交換;今天美國需要中國,超過中國需要美國。但談判要靠時機,二○二五年可能是習「和平統一」的窗口,外在條件對其有利。到了二○二七年,中美軍力差距加大,若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危機將升高。

台灣人民必須去除心理上的「三害」,包括逢中必反、自欺欺人和迷信美國,認為現狀可以維持、美國是真心愛台。台灣有「避戰」的心理準備,沒有「備戰」的行動準備;有「引戰」的無知勇氣,沒有「止戰」的策略思考。現實是,大陸不想戰、台灣不願和、美國不敢亂。下一次地緣政治地震來襲,將會非常激烈,就看我們如何展現智慧與韌性!(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美國在台協會 馬英九

延伸閱讀

夏立言明訪陸…稱國共論壇復辦「沒必要」 海峽論壇先辦好

拜登如連任 「年收低於40萬元」不加稅

拜登靠這些政策和現象追趕川普

日相訪拜登送漆器讓200年老店爆紅 訂單湧入現在想買要排兩年

相關新聞

詹文男/你想進台積電嗎?

最近台積電將赴美投資千億美元的新聞引發全球關注,台灣也受到很大的震撼。除了各方討論不斷,更有兒童補習班抓緊此一風潮,推出...

黃正忠/ESG的川普效應

五年半過去,重提川普總統二○一七至二○二一第一任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格外令人感慨。二○一九年八月十九日華爾街日報巨幅報導一...

陳國樑/新版財劃法要這樣上路

行政院提出的財劃法修正覆議案,遭立法院否決,未能通過覆議。預計總統將於三月底前,公布由在野藍白聯手通過的財劃法修正案,開...

黃耀輝/幫您守好荷包 在台灣竟是罪?

自立院刪減中央總預算後,賴政府即全力動員府院黨,透過黨政軍控制的、拿「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的綠媒,鋪天蓋地的搞「認知作...

劉大年/兩會後的中國大陸經濟

中國大陸日前舉行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即所謂的兩會。今年的兩會雖然沒有領導班子更迭,但由經濟層面而言,今年正是「十四五規畫...

黃齊元/反霸凌 台灣應不按牌理出牌

最近美國對台灣風向正在改變。美國新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默去年曾表示,台灣問題對美國並非生死攸關,即使「丟了台灣」,美國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