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台灣未來的阿菊在哪裏?

近年來隨著疫情與勞動條件,全台的照護服務人力大量短缺,獨居或老老照顧的照顧困境日漸增多,許多家庭找不到外籍看護幫手,也聘不到入宅居家照護的台工,陷入照顧困境。雖然衛福部近年來大量擴充本土照顧服務員培訓的供給,也大幅度增加照顧者的工資,唯真正投入照顧服務市場的人力仍十分有限。
此一照顧勞動力短缺的社會趨勢,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社會危機,大家可能都不自覺。直到像筆者一樣,面臨家中有老人家倒下,真實面對長期臥床的照顧責任時,才會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為人子女的無奈。這讓筆者在奶奶去世、阿菊也回越南之後,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台灣未來的阿菊在哪裏?」
台灣的長期照護需求有多大?以新北市為例,一一一年失能長者約有十三點六萬人,占新北市總人口數的三點一%。其中有約廿八點六%的家庭選擇自行照顧,廿%聘僱外籍看護來照顧,卅四%的家庭使用居家及社區照顧系統,最後約十四%的家庭直接將長者送往機構廿四小時委外照顧。
隨著台灣少子化趨勢與外籍看護工的逐年短缺,推動長照僅靠政府之力是不夠的,培訓更多的台灣阿菊,就是筆者所嘗試投入的社會創新實驗。藉由凝聚眾多社會資源與民間力量,打造一支可以守護長者和偏鄉的照服員女力司機,希望能成為台灣未來高齡長照整合服務的生力軍。
我們很幸運得到公私部門的支持。在推動台灣阿菊計畫中,勞動部公益彩券回饋金與國際扶輪3481地區全球獎助金計畫支持我們的培訓費用和實習津貼;另一方面,裕隆集團旗下的裕融企業則提供富ESG精神的普惠金融方案,協助台灣阿菊可以用極優惠條件,分期貸款購置無障礙福祉車,好支持二度就業女力進入各個社區或偏鄉投入照顧服務,成就長照創新的永續發展可能。迄今已經培訓了超過五十位的台灣阿菊,這群姊妹們除了考上照顧服務員和職業駕駛的雙證照之外,還共同成立了一家勞動照顧合作社,逐步投入居家照顧和就醫陪診的接送,接住社會中未被滿足的照護需求。
回顧這十年以來,筆者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回到源頭還是要感謝廿年前來到我們家的越南阿菊,是她用在台灣十二年的青春付出,才能成就筆者今日的家庭和目前所從事的「大學參與社會」入世實踐工作。但台灣的家庭照顧未來將不能再僅靠來自海外照顧移工的阿菊們來支撐。務實的作法是「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社區自己養」,培力更多的台灣阿菊,或許是我們可以一同努力的社會解方!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