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日韓? 冰山已不遠

看到IMF預估今年台灣的人均GDP將超越日本與韓國,覺得很不可思議。台灣這幾年的發展還不錯,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二、三十年來看,台灣的危機可能就在不遠處。
卅年後的台灣會長什麼樣子呢?人口估計減少三五○萬人,扶養比將從二○一二年的卅四上升到一百左右,青壯年工作人口的經濟負擔將變好幾倍。
現在大家還沒什麼感覺,因為雖然台灣人口已經開始負成長,但總戶數還在增加(因為每戶平均人口下降),人口紅利(工作人口占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也尚未完全消失(預估於二○二八年前消失)。再過十年,大家應該就會很有感。
少子化有沒有可能逆轉呢?很困難。現今七、八年級的生育主力,不僅沒有享受到過去卅年房地產飆漲的紅利,還得面對日益高漲的房價、物價,加上未來將不斷調漲的年金、健保等,生存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未來錢從哪裡來?除了新進公務員外,可能就是那些受雇的高薪族群,例如醫師、工程師、律師、會計師等。根據目前的所得稅制,有八十四%的人落在零或五%稅率,也就是所得稅來源主要是剩下十六%的人。而這些受雇的高薪族群不僅稅率高,由於其受僱身分,也缺乏合法的避稅管道。
至於醫療業,未來只會更慘烈。由於健保負擔沉重,給付點數幾乎沒有提升。醫師做同樣的處置,健保給付的錢與卅年前一樣,但是物價卻持續上漲,等於實質報酬正減少當中。未來醫院要維持盈利將越來越困難,只能靠衝量以及增加自費收入勉強維持。未來醫師的收入將陷入長期停滯。
面對將來的危機,有什麼應對方法呢?
個人認為從現在就要開始廣招移民,不管是藍領、白領族群,即使短期會對社會治安、文化造成衝擊也必須積極進行,以填補人力缺口。
再來,政府應加強生育補貼、幼兒養育、教育等福利,比起年輕世代面臨的龐大經濟壓力,目前的補助只是杯水車薪。
另外,政府應廣建社會住宅、壓抑房價,但這比較困難,因為背後利益結構複雜、既得利益者龐大,政府打房的選項與力道有限,難以撼動現況。
以上是國家政策的部分,但是更實際的是從個人做起。年輕世代宜趁早規畫個人的退休帳戶,並且進行長期穩健型投資,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如果只是依賴各種年金與勞退基金,未來的退休生活恐將非常艱辛,淪為日本學者口中的「下流老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