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三大保證全跳票,蔡政府只剩如簧之舌

歷經四年八次凍漲後,經濟部周一宣布調漲電價,平均漲幅八・四%,工業用電則高達十五%,引起產業界譁然。正當新冠疫情仍在高原,通膨處於近十年高點,此際調漲電價勢必對民眾消費及企業經營產生負面影響。儘管這次調漲主要對準工業大戶,但運輸及民生物價擴散效應仍難避免;政府裝作一派輕鬆狀,卻難掩因應遲緩的窘迫,用企業當民怨的擋箭牌也絕非磊落手段。
全球正面臨通貨膨脹威脅,上月我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三・三九%,是十年來最高水準。今年國人實質薪資衰退,則是近六年首見,可見物價上漲對國人實質生活的壓力。與此同時,民眾正面對疫情嚴峻的挑戰,每日數萬人確診、上百人死亡,無薪假人數正攀升至高點。經濟部宣稱,電價調漲只會影響物價○・○四個百分點的漲幅,言下似乎認為微不足道。然而,對於在底層掙扎的民眾,卻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產業界而言,原本期待電價調幅在三到六趴之間,結果卻上漲了八到十五趴,這是個措手不及的變化,也大大推升了營運變數。最近全球許多產業傳出庫存過高,在消費不振下,不少跨國公司被迫提前裁員縮減支出以因應變局,全球股市也正處於低迷狀態;國內廠商勢必受到衝擊,外銷可能由盛轉衰。工業用電大戶一則要面對外銷砍單,一則又要面對生產成本上漲,這是雙重夾擊。
過去四年,在形勢相對寬鬆下,蔡政府連續八次凍漲電價,為何今天凍漲政策卻失靈了?背後原因有二:其一,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刪除了「核能」的選項,在相對便宜又乾淨的核電逐步退場後,蔡政府把絕大部分重心押在天然氣發電上。不幸的是,去年以來國際能源價格受減碳、俄烏戰爭的影響而大漲,天然氣漲幅更是驚人。國際大環境惡劣,我國電價成本只會步步隨之高升,自不可能再有便宜的電價。
其二,蔡政府近年屢屢因政治因素凍漲電價,諸如選舉年必須討好選民,執政失利時也要凍漲以消化民眾情緒。如此,一次又一次錯失了合理調整電價的時機,也平白耗掉了珍貴的電價平穩基金;如今,手上的籌碼已所剩無幾。今年又是選舉年,政府不能漲民生電價,只好把全部壓力轉嫁給工業大戶。這種一味照顧自己政治利益的決策,根本不把經濟和民生放在眼裡。何況,台電今年虧損可能達一、兩千億元,這麼大的電價黑洞,政府怎麼填?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經過幾年來的硬幹、跳票和粉飾,已徹底破產。蔡英文曾對能源轉型提出三大保證:一穩定供電,二降低碳排,三絕不漲電價。前面兩項,歷經這幾年的數不清的大停電和小跳電,乃至民眾「用肺發電」的慘況,早已破滅。至於「不漲電價」這最後一塊遮羞布,如今也已被看光光,再無可遮。電價的噩夢不是漲一次就結束,明年問題依然在;就算凍漲,也只是換個方式從民眾的口袋掏錢。人們還未享受到能源轉型的甜美,就要幫蔡政府付出龐大的代價,這還不包括各種無預警停電的驚恐在內。
能源政策如此劣跡斑斑,蔡政府竟還能鼓動如簧之舌,稱這次電價調幅低於馬政府時代的油電雙漲。事實上,當年正是陳水扁惡搞油電凍漲,把回歸市場的責任丟給馬政府;民進黨收割了這個民怨紅利,卻還複製陳水扁的凍漲惡伎,同時沾沾自喜。三大保證破滅後,蔡政府還自稱合理,這除了厚顏無恥,還有什麼詞句足以形容?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