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未來大學好學生?管中閔:挑戰權威但別太挑戰校長

台灣大學為讓學生找到學習動機、適應未來,今舉行論壇發表未來大學計畫。有觀眾提問「未來大學如何定義好學生?」校長管中閔表示,過去用成績定義好學生,因為這是最容易的切分方法。但大學應以不同方式鑑別不同學生,他期待台大生「野一些」,要敢於挑戰權威,但也幽默表示「不要太挑戰校長」。
管中閔參選校長時發表2028年未來大學政見,今天首度對外發表相關計畫。未來大學三大願景包括提升自我實踐能力、促進群體智慧累積、增進社會共同意識。他說自己和目前的學生是時隔40年的老同學,自己念大學時也有許多困惑,不知道為何學這些,學了有什麼用,離開校園時充滿迷惘惶恐。
「未來大學如何符合時代需求?」管中閔引述紐約時報研究,未來人類平均每五年轉換一次工作,隨時都要學習新技能,且要工作60到80年。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執行長、資工系特聘教授陳炳宇則說,多數人都盼以不變應萬變,不過未來很難如此。未來大學是一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給人一條魚,不如教他怎麼釣魚」。
台大教務長丁詩同表示,經台大調查,三成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系在學什麼。校方正規畫跨域學程,包括四個學院正籌組不分系學士班,未來還想進一步推動名為「空白學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提供更多自我探索資源,也培育新時代需要的跨領域人才。
丁詩同舉例,有學生對「清除海洋廢棄物」感興趣,他可能需要認識海洋生態,辨別什麼是海洋垃圾,接著還要懂資訊,找機器人來清理垃圾。另外也要理解有機化學等知識,才能掌握垃圾分解流程。
如同上述例子,台大各系課程分類希望對準學習目標。丁詩同表示,目前正建立各系的「領域專長」,將成為固本深化與領域創新的基礎。另針對更進階的學習,規畫「學士榮譽學程」,為優秀大學生安排較深入的研究課程來「拔尖」,目前數學系已開辦,醫學系有提出申請,目的是培養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創造新知。
丁詩同說,台大推動創新的難題是等候時程長,若要設新系招生,要等兩到三年,呼籲教育部開出「高教創新沙盒」,鬆綁大學辦學。舉例來說,台大投入多元入學,在個人申請、繁星推薦各管道開設招生名額,但教育部限制每個管道占比,有失彈性。招生名額能否依照辦學成效來調整,也是台大希望政府鬆綁的項目。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