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暢銷書介紹超夯學習方法 「原子習慣」如何用在課室學習?

2020年《原子習慣》在書市傲視群雄,不只奪得博客來年度閱讀暢銷榜、電子書榜雙料冠軍,在Readmoo讀墨電子書2020年度持續蟬聯暢銷榜第一,甚至在金石堂書店年度閱讀暢銷榜第二。書中提及: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影響力如此深遠的書籍,怡慧老師又如何把《原子習慣》用在學生的課室學習呢?
第一步驟:讓「上課了」的提示顯而易見
《原子習慣》提到:習慣迴路的第一步驟是與提示連結。「上課了」的提示愈明顯,越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室學習,這就是所謂的上課儀式感。《30秒專注力法則》提及讓精神集中當下的「三聲法」,可消除雜念,恰能與上課儀式做配搭,讓學生透過行為的改變有個專注學習的儀式。
接著,你可以運用習慣堆疊來開啟學生的上課慣例:
「做完〔30秒專注力〕之後,我會執行〔上課專注行為〕。」
「做完〔上課專注行為〕之後,我會執行〔抄筆記〕。」
先不管自己專注行為可維持幾分鐘,也先不管自己抄筆記的完整度有多高,試著把這些動作變成一個系統行為,當你看見老師,就一起執行30秒專注力活動,接著,讓自己保持N分鐘的專注聽課(N分鐘可以自訂,逐步增加),再來,拿出筆記,進行聽課內容的整理。
這些習慣應該都要是簡單容易執行的目標,或許,剛開始學生只能專注一分鐘,甚至只拿出筆記本而已。這樣的行為改變,比起之前,無意識地坐著,不小心睡著要好太多了。
透過習慣堆疊,設計一個讓「學生專注」容易執行的上課環境也很重要。例如,在進行三聲法時,你會發現上課環境的附近正在施工,對於師生都是不友善的上課環境,這時候改變上課場域,比要求學生專注要容易執行。
最後,利用習慣堆疊激勵孩子去完成上課專注的行為。例如:練習專注十分鐘之後,我們可以進行學生喜歡的激勵活動,讓專注行為輕鬆連結達標。
第二步驟:讓「上課專注」變得有吸引力
《原子習慣》把習慣(上課專注)與渴望連結,這算是習慣迴路的第二步驟。建立新行為對學生來說沒有吸引力,就很難讓他們長期去執行。因此,當全班都在把專注力當作上課的常態,左鄰右舍上課都處於專注的心流階段,無形之中,上課專注的習慣具有激勵與吸引力,建立楷模學習的對象,讓尚未建立習慣的同學能夠模仿。
當同學們看見大家都有專注的習慣,養成專注力的行為就會變得非常吸引人,另外,如何讓專注力有誘因綑綁,讓學生有熱情維持,也是這個階段要努力的重心。
第三步驟:讓專注行為變得輕而易舉
如何讓課室學習變得容易專注,讓他覺得可以輕易完成專注,例如,上課的模式,是否有先建立每次上課的學習目標,讓他知道上課的學習重心,還有要他容易專注的工具是否提供給他。
例如,布置一個容易專注的學習環境,透過筆記模板、提問單、上課多元互動模式,課程動靜態的時間掌握,在一堂45或50分鐘的課程中,你有意識地幫學生做了課程的學習切點,有系統地進行運課技巧,從生活情境切入知識點,有邏輯的設計從易而難的知識或能力的堆疊課程,幫孩子搭建專注力學習的鷹架,讓學生認為專注是容易完成的行為。
第四步驟:讓專注行為的獎賞令學生滿足
習慣迴路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獎賞,如果專注行為能與獎賞產生連結——讓學生感覺在上課專注學習是美好且有個自己滿足的歷程——他們就會不斷複製相同行為。例如,適時且具體的讚美,這是容易令學生滿足的獎勵,放大且聚焦學生的專注行為,善用隱惡揚善的機制,營造上課人人專注是班級與眾不同的特質與榮譽感:只要在班經秩序允許下,多多使用正面強化學生好的行為,而非負面強化他們的缺失。有時候,獎賞代幣落實到學生學業成績上,例如,學習態度,作業分數等,都會讓他們更認真執行上課的專注力的行為。
結語
2021年的初始,讓我們為自己的課室建立好的學習習慣,微小的改變不用鋼鐵心,只要能找到訣竅,認真做出實踐,小小的改變,也能讓課室教學產生複利效應,一如《原子習慣》提到的:「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