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傳「富察」遭祕密起訴 陸國台辦證實:已一審公開宣判

停戰割地?川普明與普亭討論俄烏和談 將商量「劃分資產」

影/台中母女逛誠品被當賊5警包圍 市警局長道歉了

遠距工作問題不在員工 專家:老闆心態才要改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疫情結束後大企業召回員工,遠距工作模式似乎告一段落,但仍有一些工作證明的確遠距模式更好。專家表示,許多研究都顯示遠距工作好處很多,大部分企業不接受遠距的原因,可能不在於員工,而是老闆不知如何管理。

2023 年北美、歐洲、亞太地區和拉丁美洲研究顯示,69% 雇主採遠距上班後發現員工留任率提高,57% 雇主表示招募和留住人才更容易。只有 17% 遠距員工考慮離職,辦公室員工比例為 24%。數據也反駁遠距團隊生產力較低說法,72% 有國際遠距團隊的雇主表示生產力提高。

Remote 創辦人分析,遠距工作環境更突顯管理技能的優劣,原因是辦公室裡,人們很容易依賴視覺提示和被動溝通,例如能看到員工努力工作,以及隨時找到人討論的即興溝通,管理者也是建立在這模式上培養管理技能,但遠距模式就完全不同。

遠距工作淘汰微觀管理

成為「優秀的經理」和「優秀的遠端經理」是截然不同的事,需不同技能。他分析,辦公室工作的微觀管理,主管對員工鉅細靡遺監視,是現代年輕人最反對的管理模式,遠距工作最難執行的也是微觀管理。

遠距工作需仰賴文件和透明度,並信任員工,不受微觀管理下執行任務的能力,良好的書面溝通和規劃幫助公司更快更有效率執行計畫,同時給團隊更大彈性。

哈佛商業評論分析遠距工作的管理模式時也表示,員工不希望主管微觀管理,希望主管更理解下屬的工作,讓員工融入團隊工作流程,並遠距解決問題。遠距工作模式主管職責就是信任員工,同時需確保沒有障礙。簡言之,虛擬環境優秀管理者扮演推動者,成為員工的資源,而不是執行者。

公開訊息但避免開會

他還建議遠距主管盡量公共通訊,確保每人都存取資訊,目的是讓員工隨時搜尋需要資訊,不需詢問他人並等待答案,長遠看可節省時間。此外,公開讚美員工可提高公司士氣並幫助不在場員工感覺受認可重視。

此外,遠距會議更容易讓人疲勞,因此遠距工作場所,會議應是最後手段,而不是第一選擇。多數會議可用適當文件、優秀電子郵件或訊息取代。

採遠距工作可讓企業找到更多人才,促進團隊多樣性,如果高階領導和管理階層思維沒有明顯改變,工作模式沒有一點彈性,以現在年輕世代對工作的期望,可能面臨更難找到人才的窘境。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不喜歡上健身房?專家教你如何在戶外運動可事半功倍更長壽

黨內諷卓榮泰團隊「外星人內閣」 滿月施政滿意度僅43%

鴻海ADR與普通股14日收盤價198元很接近! 專家曝光「正確算法」

新青安擬追查轉租、人頭戶 專家:影響槓桿大的投機客

相關新聞

你知道NVIDIA 的正確唸法嗎?名字來自羅馬神話這位「女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炫風,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兆美元衝全球第二大,但你知道 NVIDIA 正確唸法嗎?國際媒體近來研究,其實 NVIDIA 的發音是「en-VID-eeyah」,而不是人們以為的「NUH-vid-eeyah」,且取名是由羅馬神話忌妒女神「invidia」演變而來。

氣候變遷不只影響氣候 太空衛星生態未來也面臨威脅

太空環境日漸擁擠,人造衛星碰撞風險與日遽增,而溫室氣體排放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

首次計算生物年齡 研究:生活在炎熱地區的人老得快

極端高溫會加劇人們壓力度,出現許多不適症狀,現在科學家發現,住在高溫地區的人,比生活在較冷地區的人有更多分子變化,警告未來暖化下氣溫升高與熱浪不斷,可能會改變人類 DNA,讓生物年齡加速老化。

一天睡不好 免疫系統發炎細胞就會上升

一個晚上睡眠不足,隔天起床不只會感覺昏昏沉沉、煩躁不安,新研究發現,缺乏高品質的睡眠不只影響短期認知和身體能力,只要一晚睡眠不足,就會轉化血液特定免疫細胞,加劇全身慢性發炎,持續睡眠中斷的話,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發炎引起的疾病風險。

有總比沒有好 研究:一天動五分鐘失智風險降40%

失智症是老年殺手,超過 85 歲的人當中,近三分之一都患有失智症,但研究人員認為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失智症,一項最新研究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即使是體弱的人,每週只要稍微起身動一下,就可以大幅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可望改變遊戲規則 研究:大量白氫就在高山裡

各種綠色能源裡,氫是備受關注的清潔燃料,然而只有白氫是真正天然不需製造,只需提取的能源,成本也很低,是脫碳未來的希望。但問題是這些白氫在哪裡,是否能夠就近提取,是最大挑戰,最近科學家發現,山脈中可能存在大量白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