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對話有代溝?國文師推薦看《鬼滅之刃》等動漫和四種類書籍對讀

置身「小雪」時節,天氣越來越冷凜,降雨機率也變多。冷雨時節,我們更需要和自己好好相處,來場心靈對話,思考未來,以及如何在人際之間,相互同理尊重達到人我平衡。同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才能喜歡正在做的事,因為喜歡才會認真去做,心態變了,繁雜的事,也變得簡單。
生活需要微小的浪漫來妝點自己的生活,和時光談情,和自然說愛,我們都能發現美的剎那。
世間最美麗的溝通是書籍與讀者的關係,在你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作者自然地牽起你的手,如此溫柔又溫暖,無償地、無私地,以為文字慰安,以文字餵養,讓我們的心智變得堅強。
看似柔弱無聲的文字,最終成為生命堅強的後盾,領我們去體驗未知的世界,它會對你娓娓告白,一如疼惜你的戀人。作家們魚貫而入地走進你的世界,給你幸福,給你智慧,他們不是要你去認同,而是要你感受,去實踐,去行動,去把幸福變成握在手上的彩蛋。
青少年閱讀的推廣,常常遇到的是問題是:世代對閱讀的想像不一樣。我輩善用臉書,年輕世代使用IG,我們多以文字,年輕世代多以圖像,但是,我們同樣在知識系譜尋找智慧之光。
如何透過師生抑或是家人之間的共讀,讓平淡的日常,用不平凡的熱情去點燃它?
目前13~18歲的青少年被稱為數位原住民的世代,擅長視覺化閱讀,重視社交平台的人際溝通,和我輩老派談的是手寫溫度、以心傳心的慢熟交際不太相似。但世代價值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孰優孰劣?
當我們都願意走進彼此,就有機會可以同框演出我們的閱讀故事。因此,我使用的是主題書籍對讀的方式:
同時,從青少年喜歡的《鬼滅之刃》、《航海王》、《海盜戰記》等動漫,了解他們對勇氣、夢想、親情、友情的想像。同時,也在傾聽他們說書的時光,「偷渡」適合他們閱讀的《偷書賊》、《小王子》、《過於喧囂的孤獨》等小說。
孤獨常常是成長必經的路,被討厭也是對價值選擇的堅持,非主流也可能在創造時代的新潮流。若能以一本書相互聆聽、對話、分享,我認為這是世代跨域共讀最迷人的誘因。
我常問孩子的是:如何從李清照和吳爾芙的論述或作品,推論他們是否都具有女性意識的特質?看似閒聊,卻在訓練他們的邏輯思考,將議題價值置入性行銷式似的,給予他們思考的鷹架,讓思考慢慢可見。
如果大人和青少年都要在AI時代,重新認識新的議題,在不同的生活環境、時代氛圍,家人相處模式,對於書籍產生興趣的方式或許不同,但無論主動或是被動,都是在邁向終身閱讀的旅程。
紀伯倫<孩子>帶給我的啟迪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
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如果,我想成為帶孩子走進閲讀廣袤世界的合格大人,從享受五感閱讀到讀書能力,從讀懂身邊的人到讀懂世界的奧義,都是我要陪伴他、等待他走進的三個階段。
從學習的歷程,生命的探問,我們都是從失格到合格,從失敗的沃土窺見灰燼裡開出一朵燦美之花的奇蹟。
關於閱讀,我們若能學習梅克爾的待人之道:以溝通取代忽視,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如果,我們像賴佩霞一樣願意以「非暴力溝通」跟別人好好說話,那麼,「轉念功課」就是跟自己好好說話。
每本書像一帖又一帖的溫柔處方籤,它讓你無論選擇熱情冒險,亦或是安穩平靜,一樣能找到獨特生命的真相。造成世代閱讀隔閡的從來不是年紀跟書類,而是心中的偏見和固著。
或許,我們這些大人認識的閱讀,也並非事實的全面。當我們以書為名,為孩子打造一個閱讀的環境,讓他們即便疲累了,也有個避風的港灣,生命遭逢有風有雨,還有個書裡的天堂,可以安然棲息,一如波赫士說的: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伊琳娜‧瓦耶荷以超級讀者的身分,寫下《書頁中的永恆》的心意,表達他對書籍致敬的虔誠,還有在每本書力求跳脫侷限,自我療癒雨實踐之路。那是不是也是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我們這些大人是否能先從孩子的閱推人、說書人做起,蹲低身子,和他們共讀,再位他們奮身躍起,燦亮閱讀蒼穹,我們的孩子就可以成為閃亮星空的閱讀新星。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