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分地帶文學》第94期鬼月南瀛話鬼

安平「貴雅山」公墓。(圖/聯經出版提供)
安平「貴雅山」公墓。(圖/聯經出版提供)

撰文/謝國興;圖片提供/謝國興

在臺灣的觀念中,人是由肉體(七魄)與靈魂(三魂)所組成,正常狀況是兩者緊密而穩定的結合,但也可能因驚嚇、沖煞或鬼魅勾攝,而使靈魂逸出或完全脫離肉體,造成「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此時則需要藉由收驚或收魂儀式,讓靈魂重回肉體,方能恢復正常。

人死之後,體魄歸於塵土,靈魂則一分為三,一附於神主牌,一留在墳墓處,一到陰間接受審判。一般所謂之「鬼」,即此亡者的三條靈魂,正常狀況下並不會為人所見,但有時因八字輕、體質敏感或意外冒犯,也可能會看見或感應之,而有見鬼的神祕經驗。

一般將鬼區分為三類,一為新喪未葬及有主無嗣的家鬼;二為無主、無祀之野鬼;三為凶死、枉死而無主、無祀之厲鬼。亡者在尚未舉行喪之前,即被視之為鬼;即使喪葬禮之後,被家屬當作祖先供奉於神主牌,但有時意外為他人所見,仍會被視之為鬼。不過,此一亡魂因有家屬供奉,通常不會作祟外人,較不令人害怕。

民間認為農曆七月為「」,此時鬼門關打開,陰間的亡魂得以重返人間,享用普渡孤食;而留連人間但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也會在此時到處移動,接受地方的普渡。因此,這個月最容易與鬼接觸,廟宇會掛起整路的紅燈籠,指引鬼魂方向,避免與人衝撞;而一般人也會盡量減少夜間外出,不舉行結婚、入厝等儀式,以使人鬼兩安。

隨著屍骨留在墳墓的靈魂,則與家屬的關係較為疏遠,通常只在清明節才有人來打掃祭拜;但如果墳墓的風水不佳,該靈魂仍會作祟家人與子孫,以求改善環境。此外,墓地除有家屬照顧的墳墓外,亦埋葬一些無名屍骨,尤其早年在臺亡故的「羅漢腳」,大多為官府或善心人士收埋於義塚,如府城的「桂子山」、安平「貴雅山」皆是。這種眾多亡魂所在的「鬼仔山」,一般人都會盡可能迴避,

少數有勇氣者才「墓仔埔也敢去」。

南瀛鄉間隨處可見的有應公祠。(圖/聯經出版提供)

有些屍骨雖然得到安葬,但因年代久遠、環境變遷、後嗣散絕,墳墓已消失不見,枯骨卻未有撿骨遷葬之處理,仍然留在原處,後經挖掘魚塭、犁田、開路、建屋而出土,基於「不潔」或避祟的心理,多會送往公墓埋葬或建有應公祠奉祀之。這種有應公祠在鹽分地帶頗為常見,如北門錦湖里「善正公」小祠,日治時期附近有數處無主墳塋,塭主買地開闢魚塭時,挖出許多無主枯骨,而以萬人堆方式集中處理,並建祠以祀其魂。永隆里「萬善公」小祠所在地原為海坪,闢為漁塭後經常有異狀,經請示神明而在此挖出一塊肋骨,乃依指示建祠供奉之。

除了枯骨之外,臺灣由於四面環海,陸地又多河流、埤圳,早年常在溪邊、海邊、橋邊發現水流屍,而使民間產生畏水畏海的心理,視海洋與水畔為凶險的所在、不安的來源、鬼魅魍魎聚集的地方,而衍生出「放水燈」、「刈水香」等宗教儀式,並流傳有「水鬼討交替」、「水鬼變城隍」之說法。鹽分地帶也常見因水流屍而建的有應公祠,如學甲區新芳里「正陰婆」小祠,位在紅蝦港急水溪堤防內,奉祀順溪流而下的女性水流屍;將軍區鯤鯓里「水流公、水師爺廟」小祠,位在青山港西南航道與北航道交接處,奉祀無名浮屍;七股區溪南里「巡海宮」小祠,位在龍雄一號橋頭,奉祀母子水流屍。

常有「刈水香」的將軍溪。(圖/聯經出版提供)

南瀛鄉間路口常見的阿彌陀佛碑。(圖/聯經出版提供)

「討交替」不僅出現在水鬼,意外死亡者也常為之。民間相信人死後的一條靈魂會留在去世的地點,不會前往陰間。因此當病人快斷氣時,都會盡快將其移回家中的神明廳,即未來放置神主牌位的地方。但如果一個人死於意外或自殺,而家人未來引魂或引魂未成,則此靈魂會留在去世處遊蕩,成為「好兄弟」。這類「好兄弟」之男魂稱為「游路好漢」,女魂稱為「姿娘」,他們會在該處作祟,直到找到替換者,才能前往陰間。因此,在常出意外的地點或路口,有時會看見豎立阿彌陀佛碑,即是在鎮壓這些「討交替」的鬼魂。

官田番仔田義聖宮。(圖/聯經出版提供)

鹽水區水秀里五十三將軍廟。(圖/聯經出版提供)

《鹽分地帶文學》9月號/2021第94期
出版社: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出刊頻率:雙月刊

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曾發生戰亂或重大意外,造成許多凶死、枉死者,作祟的情形更加嚴重,也成為眾人卻步之處。例如鹽水區水秀里五十三將軍廟,原為紀念清代「張丙之役」戰死官兵之小祠,據傳有人入夜之後,在此看見一列穿著清代服裝的官兵正在操練,步伐整齊,吆聲震天,故庄人都不敢單獨經過這裡。又如一九六一年間,有輛載有新訓士兵的專車,經隆田車站時被火車撞上,全車士兵無一倖免,現場血肉橫飛,慘不忍睹。雖然政府曾請法師舉行超度儀式,但當地仍不時發生士兵出沒的靈異事件,因而在此建番仔田義聖宮,以安撫亡魂。

有道是「人鬼殊途」,鬼月期間還是盡量避免夜間外出,平時經過墓地、有應公祠或常發生意外水邊、路口,亦應謹慎為之。若真有緣與靈界朋友相遇,就慈悲誠敬以對,祝福他們早日離苦得樂。


●本文摘選自臺南市政府發行、《鹽分地帶文學》第94期新刊。

謝國興 

臺南市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歷任科技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臺灣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史、臺灣社會經濟史、閩臺民間信仰。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南 民間信仰 鬼月 文化局 葬禮 聯經出版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