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不冒險真的是最大的風險嗎?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Zuckerberg)說過一段常被引用的名句—「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The biggest risk is not taking any risk),人們很喜歡這種直覺與道理衝突的說法,這句話看起來確實不合理,既然已經不冒險了,當然就不會有風險才對,為何反而會是最大的風險呢?
「冒險」通常也是「機會」的同義字,不冒風險等於放棄所有可能的機會,但祖克柏這句話的本意,絕對不是鼓勵我們應該蠻勇冒險,其中應該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存在,就是要先做好風險管理!
做好風險管理一直是人們得以不斷突破極限的重要基礎,一八五二年美國一間床加工廠的機械師奧的斯(Elisha Otis),發明了會煞車的安全電梯,大幅減少升降機斷落的風險,這部Otis電梯在紐約發表便引起轟動!有了安全的電梯加上新工法,也催生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樓(其實只有十層樓)在一八八五年誕生於芝加哥。
另外,瑞典車廠Koenigsegg的超跑Regera,在二○一九年創下○到四百公里時速到全停三十一點四九秒的世界紀錄,強大的剎車僅用八點六二秒就完全煞停這台超跑猛獸,有了這個安全的煞車,超跑速度才能不斷超越紀錄。
煞車與安全裝置就像風險管理,煞車看似阻礙車子前進,反而是讓超跑達到巔峰的最大助力;電梯的鋼齒卡扣看似增加運轉複雜度,卻是建築物能夠挑戰引力屢創新高的核心關鍵。
許多人會認為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盡量降低風險甚至消滅風險,風險管理固然是要降低風險,但絕對不是要消滅風險,而是要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或可以接受的範圍,要極小化的是風險帶來的成本(cost of risk),而不是把風險極小化,因為零風險社會太昂貴了。
由於降低風險的代價並不便宜,每增加一分風險管理的投入,一定要產生比成本更大的效益,風險管理的不是做越多越好,而是要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將風險管控在目標範圍內,再透過適度冒險創造更多的機會。如果耗費非常巨大成本,只是追求零風險或極低風險,並不是風險管理的目的。
實際生活可以發現許多相關的例子,例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是要選擇付出高昂的社會封鎖代價,追求零風險的清廉政策;還是努力將預期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選擇經濟開放與病毒共存的模式?又如爭議多年的勞工是否開放退休金投資自選,到底是要選擇長期低報酬,但屬於安全的零風險投資;還是做好配套開放民眾承擔一定風險,給予選擇較高預期報酬的自選方案?
如果沒有做好風險管理,「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這句話不見得正確!如果已經有方法可以管理好風險,卻仍堅持不願冒任何風險,這確實是一個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