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打造人民有感的智慧城市
由於資通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口大量朝向都市化移動的傾向,這幾年各國中央或地方政府紛紛投入智慧城市的建設,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規畫與設計,來打造一個獨特且基礎建設完善的空間,讓民眾能享有安適、便利、安全及健康的都市生活。
不過,到底什麼是智慧城市?有什麼樣的功能這個城市才算是有智慧?民眾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城市?言人人殊,導致許多資源及資訊系統的投資都無法符合民眾的需要與期待,或許我們應該回到城市的本質去思索智慧的意義,才有機會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設。
依據說文解字,所謂「城」,以盛民也,亦含防禦之意義;而「市」,買賣之所也。城與市合起來的意義,可以解釋為應提供在地居民一個安全有保障,經濟繁榮,可以安心打拚生計的處所。
而以目前城市已成為各國行政、金融、交易、藝術、教育及文化的薈萃之地的角度來看,可以進一步衍生城市廣義的概念:從社會面來說,城市提供民眾追尋夢想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就經濟面而言,城市匯集人才、技術與資金、帶動周邊區域與產業創新成長;而從文教面的角度,城市扮演及承擔著文化保存、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創造與發展的任務。因此如何運用資通訊科技來達成城市在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需求而設計相應的功能應是最基本的考量。
而若更深層的探討智慧的意義,「智」乃「知」+「日」,意指每天都能一語中的,衍生為每日都能具聰明與識略,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慧」其中的「彗」,是指用一種細枝茂盛的乾草紮成的掃帚。加上「心」,衍生為用掃帚拂去慾念俗塵,清心淨慮。亦即,更高層次的智慧城市,除了可以讓所在的居民安居樂業之外,更可以讓居民提升心靈的層次,這才是城市智慧化應有的願景與理想。
不過,觀察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智慧城市規畫,不僅在資源配置多著重在硬體的建設,在服務與應用上較沒有系統性的思考,尤其是社會及市民的基本需求瞭解與回應更是薄弱,更遑論讓居民更有見識及提升心靈層次。
基本上,智慧城市的規畫設計,若要達成理想的目標,不僅需要有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由下而上的創意與共識凝聚,尤其如何建構出共同的願景,找出或培養永續的城市核心競爭力,更需要領導者與市民共同的熱情與努力。同時也應該回歸到城市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市民、企業與政府三方的角度,從城市存在的價值出發,去規畫智慧化建設的方向,才有機會讓城市居民提升與擁有真正的智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