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龍/網購時代 推動新模式物流地產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二○一八年全球電子商務評估報告」,全球電商網購規模逼近廿六兆美元;美國、中國大陸與英國的網購規模居全球前三名。全球網購人數十四億人,光中國大陸便達六點一億人,占全球逾四成。跨境網購人數有三點三億人,占全球網購人數約四分之一,跨境網購金額達四兆美元,更占全球網購總額逾百分之十五。
以亞太各國網購滲透率來看,中國大陸與南韓快速成長;台灣、日本、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屬穩定發展期,反觀印尼、泰國與菲律賓則處於成長爆發前期,未來商機可期。
電商網購逐步取代實體購物,是倉儲物流發展的一大推力。網購類型有兩種,一種是透過電商平台,也就是傳統網購,由其他零售業者提供商品與儲貨空間;另一種是自營實體通路搭配線上購物。
物流業模式有四大類,首先是第一方物流(1PL),由製造商或生產商等賣方從生產、運輸到銷售一手包的物流模式,需自行投資軟、硬體,包括倉庫、運輸車、物流配送系統等,如全聯與統一等企業。
再來是第二方物流(2PL),專為銷售方架設的物流模式,銷售方不涉及生產,僅投資建設物流網路及設施,並營運管理銷售平台,例如MOMO或PChome等。
再來就是近期大增的第三方物流(3PL),不涉及生產與銷售,僅提供物流儲存空間及運送服務,永聯的物流共和國是最具代表性的物流基礎建設商。最後是第四方物流(4PL),係專為前三類提供提供規劃諮詢、資訊系統、供應鏈管理等整合平台的資訊服務商,即透過軟體科技進行整合,像是SAP等。
不論是超商或超市或零售商、電商平台、物流配送業者,甚至是專業物流園區開發租賃,都帶動倉儲物流商機;投資法人看好物流中心長期租賃帶來穩定租金,也出手投資。二○一九至二○二○年倉儲物流交易合計達一○五億元,又以桃園最受青睞。
社交媒體和新零售的興起等趨勢也大幅推動物流地產的未來,在網紅、部落客、直播主、開箱達人等人人都可成為銷售員的時代,也都需要由廠商後端出或配送。
台灣小家庭化、雙薪結構,甚至是新冠疫情影響,使生鮮食品及調理即時品成長力道強勁,超商及超市更是低溫及調理即時品主戰場。這也促使冷鏈物流需求大增,冷凍與調理食品的銷售額,二○一九年成長至九三○億元,十年成長逾四百億元,增幅百分之七十五點八。生鮮食品主要產地與消費熱區分屬一南一北,使冷鏈物流角色加重。
為使商品配送更有效率,物流業者勢必在技術上更突破,發展出智動化物流,加速出貨、降低人力風險及需求。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