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股匯雙殺!新台幣今重貶1.36角刷8年新低 交易爆出34億美元巨量

520前出招!陸認定台「聚碳酸酯」存在傾銷 20日起課徵反傾銷稅

融人文思潮於生活 表演藝術唯一品牌兩廳院出版 品質與影響力的表徵數度榮獲雜誌金鼎獎及優良讀物推薦《PAR表演藝術雜誌》是華人世界唯一一本表演藝術類型雜誌,獲八次金鼎獎。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藝術等內容,透過名家專欄、特別企畫、藝術家生命旅程、跨界名人對談、全球表演推薦與評論等,帶您走入台前幕後,看見藝術家的生活與故事。

PAR表演藝術雜誌

追蹤
融人文思潮於生活 表演藝術唯一品牌
兩廳院出版 品質與影響力的表徵
數度榮獲雜誌金鼎獎及優良讀物推薦

《PAR表演藝術雜誌》是華人世界唯一一本表演藝術類型雜誌,獲八次金鼎獎。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藝術等內容,透過名家專欄、特別企畫、藝術家生命旅程、跨界名人對談、全球表演推薦與評論等,帶您走入台前幕後,看見藝術家的生活與故事。
54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AI:當機器人寫了個劇本》 (THEaiTRE/提供)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62 雜誌
《毛月亮》 (林韶安/攝)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50 雜誌
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國家兩廳院/提供)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47 雜誌
朱陸豪 (劉璧慈/攝)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119 雜誌
坂本龍一 (Luigi and Iango/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178 雜誌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101 雜誌

年度現象02: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 補助母語創作

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122 雜誌
曾慧誠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曾慧誠 深刻連結戲劇與音樂 立下本土音樂劇里程碑

長年厚積台灣本土語言、歌謠與身體,曾慧誠在執導《勸世三姊妹》一劇中爆發了渾厚的力道,精準地在俚俗中展現作品深層的內涵與結構,同時也為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注入趣味的元素。

95 雜誌
崔台鎬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崔台鎬 勇於挑戰類型 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曾被譽為「極具存在感的綠葉」的崔台鎬,原因是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

82 雜誌
米雪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米雪 持續深造技藝 打造更精采的一人千面

米雪,是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歌仔戲演員、導演與編劇。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新協興歌劇團),後加入秀琴歌劇團,成為劇團的黃金三角之一。

173 雜誌
2023「Taiwan Week」期間安排參訪利澤偶戲村。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國家兩廳院:成為連結歐亞的藝術樞紐

2017年,國家兩廳院在30周年之際進行組織調整,在節目企劃部下單獨設立了國際發展組,此舉對應著兩廳院對自身成為「亞洲場館」的定位期待與發展策略:作為台灣最老牌藝文場館,兩廳院長久以來與歐美表演藝術界的關係深厚,並引進了不同的演出與創新概念,卻對亞洲的創作發展與交流十分陌生,也因此開始思考其中發展失衡的成因。

109 雜誌
音樂家鍾玉鳳 (王弼正/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鍾玉鳳:脫去一層一層的集體焦慮

鍾玉鳳,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養成自傳統音樂,關注古典於當代流動的樣貌,創造力是她所在乎的事。

75 雜誌
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 (Maya Almeida Araujo/攝;國家兩廳院/...

法魯克.喬迪里:提防名為「亞洲」的標籤陷阱

法魯克.喬迪里(Farooq Chaudhry),英國阿克朗.汗舞團行政總監,出身於巴基斯坦,曾為專業舞者,2000年與阿克朗.汗(Akram Khan)合作,創立阿克朗.汗舞團,以其特別的商業操作與藝術走向,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舞團之一。2013年至2017年擔任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創意製作人,2016年起也同時兼任中國編舞家楊麗萍的國際創意製作人。

32 雜誌
泰國製作人莎莎賓.希芮旺吉 (國家兩廳院/提供)

莎莎賓.希芮旺吉:太遠又太近的亞洲

莎莎賓.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ji),自 2018 年起擔任曼谷國際表演藝術會議(BIPAM)藝術總監。泰國表演藝術網絡製作人(POTPAN)的聯合創始人,並作為獨立戲劇藝術家和國際巡演製作人,特別是與For What Theatre和Wichaya Artamat合作。

53 雜誌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在甲仙親水公園停車場演出。 (林峻永/攝;衛武營國家藝術文...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 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180 雜誌
歌劇院運用國際認證的能源管理系統(ISO50001)精準統計與分析場館各項數據。...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206 雜誌
兩廳院的共融服務之一:讓導盲犬可進入劇場。 (國家兩廳院/提供)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 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216 雜誌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371 雜誌
《劇場綠皮書》中文版封面。 (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劇場綠皮書》 翻轉劇場未來的契機

英國各國家劇院、重要藝術節慶、商業劇場到各規模表演藝術團隊,紛紛宣告採用《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進行永續實踐,影響力擴及歐陸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永續推動」在全球各產業不僅已成為無可迴避的責任,更是表演藝術迎向產業轉型的關鍵機會。

185 雜誌
《陳世美.反奸》 (薪傳歌仔戲團/提供)

「反奸」、還是「黑化」?——傳統經典通往當代的心理路徑

今年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的「2023看家戲再現」,有兩齣作品不約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變,作為全劇重要的情節轉捩點——薪傳歌仔戲劇團《陳世美.反奸》、一心戲劇團《孫臏鬥龐涓》。這兩齣戲分別以陳世美和龐涓為主角,當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為戲劇情節帶來重大的轉折與衝突。

123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