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捷民權西路站有人落軌捲入車底 救護人員搶救中

AI技術突飛猛進 IT專家預言:一年後會「殺死」這行業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Technews這個含跨不同科技領域的新媒體,協助各地的讀者,聚焦在能夠影響人類未來的新科技脈動,以及新的全球市場情報,掌握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有機會提供給大家作為個人、組織或單位,在各自的學業、事業、投資與社會議題上的決策做重要參考。

科技新報

追蹤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Technews這個含跨不同科技領域的新媒體,協助各地的讀者,聚焦在能夠影響人類未來的新科技脈動,以及新的全球市場情報,掌握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有機會提供給大家作為個人、組織或單位,在各自的學業、事業、投資與社會議題上的決策做重要參考。
11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首圖來源:Flickr/Brad Greenlee CC BY 2.0)

數位閱讀不如紙本 研究找到神經科學證據

教科書和紙本閱讀被螢幕取代,然而紙本閱讀的好處過去有很多研究證實,最新以色列研究再度發現,與螢幕閱讀相比,紙本閱讀時大腦與注意力和認知參與相關部分更活躍,代表紙本可能更有利兒童集中注意力。

2058 雜誌
(首圖來源:Flickr/Bas Leenders CC BY 2.0)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1318 雜誌
(首圖僅為示意圖,來源:pixabay)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72 雜誌
(首圖來源:Unslpash)

為什麼一到青春期 嬰兒奶香味就消失了?

嬰幼兒是所謂的身心黃金發展期,也可能是我們人類體味最香的時候,一到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就會變成混合各種味道的汗臭味。科學家指出,青少年客觀來說就是臭臭的。

68 雜誌
(首圖來源:Flickr/Marco Verch CC BY 2.0)

油炸油破壞「肝腸腦軸」 研究:導致神經退化並波及後代

世界各地的家庭和餐廳中,多次加熱同一批油的做法很常見,但最新老鼠實驗研究發現,食用重複使用的油炸食用油,破壞「肝腸腦軸」,可能會導致老鼠及其後代出現更高程度的神經退化,科學家警告,這項研究發現揭示,平常的飲食習慣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34 雜誌
(首圖來源:Unsplash)

連續兩晚失眠代價高 瑞典研究:感覺自己加速衰老

我們無法控制生理年齡,至少心理年齡可以保持年輕,但是要感覺年輕,可能要先有個高品質睡眠。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只要連續兩晚睡眠不足,就足以讓人感覺老了幾歲。

27 雜誌
(首圖來源:Unsplash)

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23 雜誌
(首圖來源:Unsplash)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20 雜誌
(首圖來源:Pixabay)

人類大腦長大中 研究:緩衝失智症進展 智商卻下降

教育發展、生活方式更複雜等因素,現代人大腦比 100 年前更大,科學家認為,大腦變大有助減緩失智症。但大腦變大不代表智商上升,多國研究發現,最年輕世代智商也是這幾代最低。

19 雜誌
(首圖來源:Pixabay)

17年25萬人研究證實 手機與腦癌無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心手機的電磁波對健康有害。一項世界最大規模同類研究發現,為期 17 年的計畫中,研究人員追蹤 25 萬名行動用戶,其中包括那些長時間使用手機的用戶,結果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與腦癌的風險增加無關。

9 雜誌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Flickr/Evgeny CC BY 2.0)

AI可能讓你誤食毒菇 專家:個人專業知識難以取代

沒有手機的時代,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不是來自書本就是專家,但是近年來,人們仰賴網路,現在是人工智慧,這種習慣可能會致命。美國非營利組織警告,愛好自然的人對野生菇類興趣增加,經常透過 AI 應用程式識別可食用蕈菇,但使用 AI 識別蘑菇是一項高風險活動,運氣不好可能會致命。

4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