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雜誌主要訴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深刻體驗人文與關懷;融合了文化、知識與趣味,雜誌內容廣泛彙集了兩岸三地及各地華人區域知名作家作品以共賞,遠離腥羶色,閱讀人性真善美,體驗人文關懷。另外也有來自不同領域的藝文讀者投稿,分享不同生活下的點點滴滴,小故事裡有著令人深深感動的人性光輝。

讀者雜誌

追蹤
《讀者》雜誌主要訴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深刻體驗人文與關懷;融合了文化、知識與趣味,雜誌內容廣泛彙集了兩岸三地及各地華人區域知名作家作品以共賞,遠離腥羶色,閱讀人性真善美,體驗人文關懷。另外也有來自不同領域的藝文讀者投稿,分享不同生活下的點點滴滴,小故事裡有著令人深深感動的人性光輝。
72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如何成為一個游手好閒的人

《閒人》是一本倡導自由、快樂和無所事事的藝術雜誌。我們相信,懶的概念在當代社會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事實上,閒下來是幸福生活的關鍵要素。

782 雜誌

基因讓我們愛動物

我很想這麼寫:「人類是唯一會因為歡愉感而將其他動物養在身邊的動物。」為什麼我們想要養寵物,就跟為什麼我們會創造出如此複雜並具有象徵意味的語言、道德標準、宗教信仰等一樣,都是演化學裡的千古謎題。

209 雜誌

一個好人如何才能發家致富

施復發家致富的原因有這樣幾條:一是他對錢財有精確的規畫,銀子到手,馬上拿來擴大生產,而不是拿來享受生活。這是商人的思路,也是理財的思路。二是他有實用主義的態度,不迷信,只相信自己的勤勞和汗水。三是他看重聲譽,好的聲譽能換來更多的錢財。

264 雜誌

草木的力量

英國人有兩大極為享受的事:一是看足球,二是侍弄花草。對英國人來說,收拾花園已融入日常的生活。

198 雜誌
圖/劉程民

琵琶 扣人心弦的歌詠

為何琵琶會集千般嬌豔於一身?火曉杰說,因為琵琶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皇后。它造型典雅、音域寬廣、音色清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果沒有琵琶,一支民樂隊就失去了靈魂。

131 雜誌
圖/李晨

我為什麼忘不了那一千顆星星

女孩兒梳了個馬尾辮,盤腿坐在病床上,兩隻瘦瘦的腳丫露在病號服外。她的體重又下降了。因為瘦,她的下巴尖尖的,顯得眼睛格外大。她的腦門和臉蛋上還有幾顆明顯的痘痘。

168 雜誌
圖/戴曉明

新嫂燕球

上海人說一個人「會做人家」,就是誇讚對方有一種「智慧型節儉」,並非一味摳門地生活。

277 雜誌

孤獨美食家與快樂挖土人

一位54歲的考古學家決定放棄「教授包袱」,努力成為一位美食博主,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114 雜誌
圖/肖復興

諧趣園六箋

退休後,我也常來頤和園,每一次都會到諧趣園。夏天,滿園荷花;秋天,滿園枯荷;而無論哪個季節,都是滿園老人。以為會遇到熟人,但十幾年下來,只遇見過一次。

119 雜誌
圖/劉璇

在心裡點燈的人

那年月,人們吃得並不豐富。有一種客家紅燒肉,深深刻在我的童年美味食譜上,想起來就彷彿聞見那股肥厚甜膩的香氣。

119 雜誌

觸摸頂峰

登上聖母峰的那一刻,張洪沒反應過來。在海拔8848.86公尺的地方,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的1/4。體力過度透支,張洪無力回應。一位夏爾巴嚮導帶他到一個雪堆前靠著,用對講機呼叫大本營。這時,張洪才確信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巔。

82 雜誌
圖/劉璇

椿舍裡

香椿的原名叫香玲子,臭椿叫木礱樹,傳說他們是天上的一對恩愛夫妻,為尋找丟失的孩子而流落人間。月影輕搖時,人們在樹下可以聽到他們的私語和歎息。

144 雜誌
圖/顧靜

沒有學歷的學業

爸爸把我的學習抓得很緊,他要求我每天一早起來,以唐人經書為帖練字,再朗讀法語一小時,然後像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一樣去洞窟臨摹壁畫,晚上則安排我跟著大家畫速寫。爸爸對我要求嚴格,我也一板一眼,嚴格地照他的要求做。

281 雜誌
圖/陸凡

一碗魚丸湯

當我還是小孩時,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牯嶺街一間小麵店的福州魚丸。

176 雜誌

堅守者的獎勵

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卡塔琳忍受著失敗、被輕視和屈辱。這和她的研究方向有關,mRNA(信使核糖核酸)一直不被學術界看好,也鮮有人問津。但卡塔琳堅信它可以改變世界。

108 雜誌
圖/劉德山

難以送達的全家福

因為工作關係,我平時喜歡收藏一些小物件,比如說舊票據、老報紙之類的,尤其喜歡搜尋遺落在僑鄉民間的「銀信」。 何謂「銀信」?銀信又稱僑批,是海外僑胞寄回家鄉的匯款(銀)和家信(信)的統稱。

307 雜誌
圖/陸凡

我的蟋蟀 請你晚一些來

在我的家鄉,傳說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會變成蟋蟀或螞蚱,因為它小而常見,行動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過夜就會離去。

215 雜誌
圖/劉德山

父親的最後十年

父親16歲獨立幹活,到去世那年,行藝整整57年。這是個十分可怕的數字。連峽河的水都流累了,懶得流了,如今只剩下碗口粗的一股,只有下過一場暴雨,才能活過來一回。

261 雜誌
圖/肖文津

司馬遷的空間智慧

其實,司馬遷本人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地理調查、具備空間智慧的人。他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對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以及沿海地區,進行過廣泛的調查和深入思考後,這才動筆寫《史記》。

113 雜誌
圖/畢力格

排位稀缺

有些東西,就算整個社會的物質再怎麼豐富,也會一直稀缺。而且可能物質越豐富,它就越稀缺。

112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