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藍白立委要求監院調查涉輔選案 陳菊:遺憾與憂心

大陸海警今再於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公布喊話我方海巡艇42秒影片

中國頻喊話盼提振外商信心 投資數據顯示不如預期

中國商務部將去年訂為「投資中國年」,盼能在外資撤離等情形下重燃投資信心。然而近期各項數據顯示,外商投資不如預期,對中國直接投資額(FDI)衰退,直接投資負債更驟降至1993年以來最低。

綜合華爾街日報、美國之音、日經中文網等外媒報導,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投資環境前景不明,以及頻頻承諾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卻又拘捕美企和日企員工。

同時,「反間諜法」涵蓋範圍擴大,使外企高層主管擔心,在中國的常規商業活動可能被視為「間諜活動」,使得外資投資的意願大幅下降。

相關的數據顯示了這樣的擔憂。

中國商務部日前發布的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1兆1339.1億元(約新台幣4.65兆元),年減8%。另一方面,衡量外資流入的「直接投資負債」(DirectInvestment Liability)為33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561億元),與2022年相比衰退了82%,更是1993年以來最低。

即便進入新的一年,這個狀況並沒有明顯好轉。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人民幣2150億9000萬元,年減19.9%。

另據中國美國商會於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2024」顯示,有57%的企業對中國市場開放表示信心不足。

在2023年的報告中,僅45%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為全球前三大投資地,創下這個調查進行25年來最大跌幅。時隔一年,在2024年的報告中,這項數字回升至50%,但仍低於前幾年平均60%的水準。

對於中國的投資環境,2023年的報告中有45%的受訪企業表示環境變差,而今年的報告中則下降至35%。

報導提到,過去幾年,中國採取一系列針對各領域的監管行動,影響外資企業對於在中國營運、投資的信心。

這份報告指出,有39%的受訪企業稱,由於不確定這類行動的未來方向是否適用於外商投資企業,以及缺乏透明度,導致企業總部的不確定性和擔憂程度上升,進而影響了其在中國投資的信心和意願。

至於日本企業的投資情形,報導指,中國是日本企業在海外有最多投資基地的國家,然而整體投資總額從2019年的1.64兆日圓(約新台幣3463億元)減至1.31兆日圓,雖然2023年投資額仍超過1兆日圓,但投資額年減2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會見美國的工商界與戰略學術界人士,強調中美兩國各界人士要「多來往、多交流、多合作」。

德國之聲報導引述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重要的是這些外企高管和中國官方之間,是否有真正的對話討論,而非僅僅讓官方做出「開放」的姿態。

據美國之音報導引述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項目高級研究員迪皮波(GerardDiPippo)分析,就北京當局而論,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相比國家安全和長遠戰略只能退居次席。

他說,商業環境的展望被置於政治之下,以致無法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樂觀,可想見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勢必抱持懷疑態度。

外資 美國

延伸閱讀

澳洲葡萄酒反傾銷稅 中國宣布終止徵收

杜拜王子急返國 香港家族辦公室開幕禮突喊停

亞馬遜加碼投資新創

關係緊密 陸製電動車在緬甸獨大

相關新聞

陸國台辦:盼台灣方面恢復海上客運5航線與擴大30航點

大陸官方28日對兩岸人員往來有諸多措施,最新消息是大陸已經透過兩會機制,促請我方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以及擴大恢復空中客運...

雷軍向比亞迪董座展示小米SU7 力邀合作「搞生態」

北京車展本月25日起登場,是疫情後首次復辦,眾多大陸車企同場較勁。不過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26日前往近期首發新車的小米汽車...

ECAF取消? 國台辦:如民進黨拒不悔改,支持進一步措施

國台辦今舉行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朱鳳蓮再被問到ECAF早收清單是否取消的問題時回應表示,如果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拒不悔改,...

未來3年聚焦大陸市場 小米汽車何時外銷?董座雷軍這樣說

小米SU7純電動汽車3月上市後掀起訂車熱潮。小米董事長雷軍今天說,目前SU7鎖單量已超過7萬輛,小米正在全力擴充產能,預...

大陸經濟復甦冷、前景不明 外資企業縮減人力降低成本

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前景未明,令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虧損增加。路透社報導,不少機構已暫時擱置了在中國的計畫,甚至縮...

人行新規涉超180家非銀行支付機構 實施細則徵求意見

由於涉及超過180家支付機構以及每年交易達數百兆人民幣的金流,大陸國務院「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自去年訂定以來受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